有关生命的古诗词(三首宋词写对生命的感悟)

2024-09-10 09:05:49  作者:慢慢失忆 

临江仙·夜归临皋

【宋】苏轼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这首词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东坡四十八岁。东坡刚经历人生最艰困的一年(元丰五年),心灵从跌落谷底,几经波折,到比较能释怀,渐入佳境,其间不断地在情理之间挣扎,最后经过一番思辨,终于有了更豁然的体悟。这首《临江仙》可以用来论证东坡自我观照,然后从中有所感悟,知道如何安顿生命的一段历程。

临皋亭是东坡贬谪黄州时的住所,词题说“夜归临皋”,那天晚上他应该是从雪堂归来。这两个地方有不同的意义。临皋是东坡的家,是现实人生的归宿,也是他无法回避、必须负责照顾及爱护之处。在东坡耕地旁的雪堂,则是他耕种之余休憩、读书或与朋友聚会的处所,他在那里可以静心沉潜,暂时脱离凡尘杂事。不管多晚,东坡都要从雪堂回到临皋。这趟行程,正可象征心灵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往返。在往返的过程中,难免会有波折,出入之间不那么谐顺,遇到不少有形无形的障碍,产生矛盾冲突,弄到身心俱疲。东坡这首《临江仙》就是要处理这样的人生难题。他叙述了一段反思生命的过程:回家遇到挫折─内外重新协调─得到心灵的自由。这是东坡的“静夜思”。

词的上片先交代回家却不得其门而入的事况。大意是,东坡在雪堂饮酒,回到临皋亭时已经很晚了,家中童仆早已熟睡,他敲了许久的门,却无人回应。东坡只好倚着拐杖站在门外,静静听着长江的水流声。在这个事况中,表达了无法跨越空间的惆怅,而临江兴叹,也流露出时间无情流逝的感伤。

词的开篇说,“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表示晚上因在东坡雪堂畅饮,所以才逾时归来。可是东坡一向不善饮酒,所谓“醒复醉”,这情况可就不寻常了,显然是心情恶劣,借酒浇愁。这个晚上也许是想到什么不如意的事,以致心情烦闷,所以才喝多了。所谓“醉梦人生”,我想东坡是有意用醉酒的情形,来比喻自己仍执迷不悟的状态,以对应下文的觉醒。

他回到家,以为可以好好休息了,没想到却遇着麻烦。“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因为太晚了,童仆都已熟睡,鼾声大作,怎么敲门都没反应。三更归来,敲门不应,正象征现实的挫折,也流露了理想与现实不能协调之后无依无靠的寂寞。东坡文学喜欢写三更时分,借喻生命境界到了某种转折的关键。过去东坡因为有很强的时间意识,因此他的作品都会相当准确地写出时间。这里说“仿佛三更”,乃是推测之词,说是约略、仿佛,不那么确定。因为是喝醉酒了,神志有点不清。回不了家,东坡面对的是户外深沉的夜,当他静下心来,就听到清晰的流水声。“倚杖听江声”这一句,写出了无法归家安顿后凄然孤独之感。“倚杖”,倚着拐杖,表示人老的事实。“江声”,指长江水流声,象征时间的变化。既意识到人老了,又不断听到时间流动的声音,自然引起心中无限的感伤。

时间随流水而去,东坡听着听着,心里也翻滚着许多情绪。下片所写的正是他“倚杖听江声”的所感所思。

长恨此身非我有”,他一直以来最感痛苦的是,身体与行为不能完全由自己做主,往往受着外物所支配,而失去自主的能力,俯仰由人,实在难以得到真正的快乐。东坡不禁自问,“何时忘却营营”,“营营”,本来是往来不息的样子,这里指为名利而忙碌奔走,纷扰劳神。我们“寓形宇宙间”,生死无由,对自己的身体尚且无法自主,那么汲汲营营,追求各种虚幻的功名利禄,所谓何来,又有何意义?所以东坡希望能做自己的主人,摆脱这些束缚,忘怀得失,获得心灵的自由。

东坡反身观照自己的问题,了解到他之所以身不由己,关键就在无法忘身物外,所以就得不到恬淡自适的快乐。这当然不是一下子就能做到的,但起码他已意识到问题的症结,也有了新的领悟:“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夜将尽,风也止,江水平缓无波纹,这是眼前看见的景象,也似是大自然给予他的回应。天地无言,在一片寂静之中,东坡的情绪慢慢沉淀了下来,内在的情思亦随之清澄明净,因而兴发了“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的体悟。小舟随水向前流去,如同人随着时间往前走一样。东坡认为人如能忘得失,不受时空约束,心灵便能遨游在广阔的天地,如同一叶轻舟荡漾在辽阔的江海中那样自由自在。这两句表达出宽和旷达的心境,正遥应了《后赤壁赋》所体会的“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的境界,也有着陶渊明诗所说的“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的精神。

好事近·摇首出红尘

【宋】朱敦儒

摇首出红尘,醒醉更无时节。活计绿蓑青笠,惯披霜冲雪。

晚来风定钓丝闲,上下是新月。千里水天一色,看孤鸿明灭。

朱敦儒在宋高宗绍兴十九年,约六十九岁,自朝廷辞官后,就寓居于嘉禾(浙江嘉兴),他在城南放鹤洲筑了一个别墅。在这期间,他用《好事近》的词调,写了六首渔父词,来歌咏归隐江湖的生活,这是其中的一首。通过这首词,可以看见朱敦儒晚年对人生有深刻的体悟后,所展现的生活态度——借渔樵生涯,象征自己向往的境界。

摇首出红尘,醒醉更无时节”,是说转身离开繁华尘世,做了渔人,生活就随性得多了,或醒或醉都不挑时候。“摇首”一句,表现出相当坚决的态度。当然这背后自有不得已而退避的隐痛,表面看似无拘无束的生活,实则隐藏着词人对现实的失望。词人不愿与俗世同流合污,忠于自己高尚的志趣,向往闲适的境界,而选择了渔人生活,那就得勇敢承担所有的辛劳。“活计绿蓑青笠,惯披霜冲雪”,他换上渔人的装具,青箬笠、绿蓑衣,从此以打鱼为生计,对于霜雪的侵袭早就习以为常了。“披”和“冲”两个字,表现出无所畏惧的神态。这里的渔父形象是作者晚年的写照。

上片说渔人生活比较实际的一面,下片写这样的生活如何带给他精神慰藉,启发他的生命的意境。作者用融情入景的手法来表现。“晚来风定钓丝闲,上下是新月。千里水天一色,看孤鸿明灭”,是说夜半风平浪静,钓丝闲置,此时天上的新月映照在水面上,千里溶溶,水天一色,在这一片浩瀚中,看着一点孤鸿忽隐忽现。这象征一种宁静又闲适的境界,不须语言陈述,因为此心已与自然景物交融在一起了。那是需要一番岁月、许多的历练才能体会到的,所以说“晚来”。“风定”,比喻生活的平静。“钓丝闲”,指放下了工具,从容悠闲,无所用心的状态。“晚来风定钓丝闲”,这一句的关键词是“晚”“定”“闲”,这三者包含着时间、空间与心境等概念。经过岁月淬炼得来的智慧,让人能找到生命的方向与定位,真正体会平静生活的乐趣,才能有闲适的心境。所谓“万物静观皆自得”,这个时候遂发现了天地的辽阔浩大,而人在其中虽感到渺小孤单,但也自由。“孤鸿明灭”一句,颇能展现一种与天地独往来的精神。这是朱敦儒所向往的境界。

西江月 · 示儿曹,以家事付之

【宋‬】辛弃疾‬

万事云烟忽过,一身蒲柳先衰。而今何事最相宜,宜醉宜游宜睡。

早趁催科了纳,更量出入收支。乃翁依旧管些儿,管竹管山管水。

这首词是稼轩晚年闲居瓢泉时所作。词的题目是“示儿曹,以家事付之”,说明这是给自家儿辈,把家务事交给他们而写的。稼轩词一向以豪放闻名,而且常带牢骚气,这首词的语言风格,则显得平淡、朴素而亲切有味,且略带幽默感。可见稼轩看遍人生,亦有他务实、洒脱,看得开、放得下的一面。这首词之所以写给儿子们,因为稼轩不得不面对自己已老的事实,要为家中事早做安排。爱与责任感会逼人理性去面对现实,无法一味地逃避,耽溺在个人的悲伤之中。

词的上片:“万事云烟忽过,一身蒲柳先衰。而今何事最相宜,宜醉宜游宜睡。”他说平生经历许多事情,不管好的坏的都像过眼烟云,消逝无踪,而自己也像入秋的蒲柳过早衰老。他明白向儿子们说,自己身体已相当衰弱,很多事再也做不来了,现在对他来说做些什么事最适宜呢?应该就是喝酒、游玩和睡觉吧。

既然不想再操心家中的事,那就要已长大的儿子们来承担了。所以下片他说:“早趁催科了纳,更量出入收支。乃翁依旧管些儿,管竹管山管水。”他交代儿子把家务管好,赋税要及早缴交,钱财更要懂得量入为出。

他说,这些家计全交给你们年轻人去负责了。但我可没有闲着啊,你老爹也还管些事儿。管些什么事呢?就是管栽花种竹、游山玩水。他说得认真,煞有介事,原来是这等休闲玩乐。

整首词系对儿子讲话,交代家务事,自然平实,有着恰如其分的述说口吻和内容,好处就在“得体”两个字。从这些话语中可以看出稼轩务实的精神、关爱家庭的态度,以及其对闲适生活的向往。相对稼轩其他的豪放词,这首词的语调是轻松的,富有诙谐幽默的情趣。虽然稼轩在首两句表达了既参悟人生、看破红尘,却又自伤年华衰老,感慨万千,但他亦能正视生活的现实面,不忘追求生活的理想面,自己做出身心的调适,在三“宜”三“管”中,聊以遣怀。

但不要忘了,稼轩写这首词是要和儿子说话的,这样的话语方式,会强化人的伦理意识。身为父亲需对家庭负责任,作为榜样的他要正向面对人生,要有理性的操持,随时调整自己的心态,不应让自己过度陷入情绪之中,这样的处事态度才能让家庭里有着稳定的力量。而另一方面,父亲要和儿子交代家务事,虽则感叹自己衰老了,但同时也应该意识到儿子也已长大,让人深切体会到生命传承的意义,心中亦感到安慰,自有一种欢愉。

面对时空流转,稼轩此词所表现的方式,不是东坡式的觉今是而昨非,有超然物外感悟后的释然,也不是朱敦儒式的远离尘世,在隐逸生活中寻得自然的安顿,而是一种较为务实的处理方式。

这三首词告诉我们,要想得到真正的自在,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走出个人小小的天地,需要生活的历练、理性的反省,并且要有勇气去承担,也要有勇气放下,要做自己的主人,但也不失对生命的热爱,出入于人伦世界,或徜徉于自然天地,才能坦然、释然。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