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横家思想主张是什么(三教九流|纵横家篇)

2024-09-23 08:25:24  作者:爱思考的工具人 

中国历史发展到战国时期,出现了一批特殊的外交家——“游士”。他们几乎没有什么国家、民族立场,朝秦暮楚,凭着三寸不烂之舌,游说于诸侯之间,纵论天下形势和生死存亡之道。他们热心于政治、外交活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锦衣玉食”“卿相之尊”。他们,就是以苏秦、张仪为代表的“纵横家”。纵横家的思想已从单纯的政治外交领域走入更广泛的社会各领域,其智谋、思想、手段、策略则基本上主导了当时各国的外交内政。

一、合纵、连横——出人头地的良机

外交活动,是国家之间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交往的重要手段。为了本国的利益,外交家们凭着智慧和辩才,往来周旋于国际舞台。在我国历史上,战国时期的“纵横家”无疑具有高明的外交手腕。说起“纵横家”,还得从“战国七雄”的斗争形势开始。

战国,是指从“田氏代齐”到秦始皇统一中国的这段时期。经过春秋时期的兼并战争,到战国时期,逐渐形成了齐、楚、燕、赵、韩、魏、秦七国争雄的局面。它们都极力增强国力,以求统一天下。因此,争城夺地的兼并战争,就在彼此之间频繁地展开了。

魏国本是七国之中实力最强的,但自从其大将庞涓在与齐国孙膑的马陵之战中兵败身死后,便再没能独自称雄。秦国则靠着商鞅变法的成功实施,一跃成为当时的头号强国。

秦国的崛起,使其他六国深感不安。他们不得不联合起来,共同抗秦,如公元前310年,魏相公孙衍就曾组织魏、赵、韩、燕、楚五国联合伐秦。秦国也利用六国之间的矛盾,远交近攻,各个击破。于是,一场复杂交错的合纵连横斗争便逐渐拉开了序幕。在这场波澜壮阔的历史活剧中,纵横家们各自粉墨登场,依靠高明的策略、凌厉的辩才,乃至玩弄狡猾的政治手腕,或“合纵”,或“连横”,出尽了风头。

纵横家的出身

战国时期的纵横家大都出身于平民,他们不安于现状,立志与命运抗争,希望找到一条通向富贵荣华的新途径。尽管纵横家中也有孟尝君、信陵君等贵族公子,他们虽然富贵无比,但仍不满足于既得的地位和财产,而希冀着更大的权势、更多的财富,因而在纵横交斗的形势中主持合纵,参与连横,招养策士,搅动风云,在历史上留下了自己的足印。

合纵与连横,是各国在这场兼并与反兼并战争中所采取主要外交策略。关于“合纵”与“连横”的来源,有以下两种说法。

一是当时楚国在南,赵国在北,燕国在东北,秦国在西,齐国在东,韩、魏两国居中。六国地连南北,而南北方向为纵,它们联合抗秦就是“合纵”;秦国在西,六国居东,六国或其中几国服从、追随秦国即为“连横”。

二是说“合纵”即“合众弱以攻一强”之意,也就是弱国联合起来以防强国兼并,秦国最强,六国联合起来抗秦就是“合纵”;“连横”即“事一强以攻众弱”之意,也就是强国迫使弱国进攻别国,六国中某几国追随秦国进攻他国就是“连横”。

纵横家会千方百计地寻找机会出人头地,因而在很多关键时刻,他们都能挺身而出,参与谋划、进献良策,甚至不惜背信弃义、朝秦暮楚,来博取高官厚禄,实现人生价值。纵横家这种不安现状、不甘贫贱、骋才驰能以求荣华富贵的性格特征,与当时的社会风气不无关系。

纵横家中最著名的当推苏秦和张仪。据《史记》记载,两人都曾拜鬼谷先生为师。东汉王充的《论衡·答佞》篇说:“《传》曰:‘苏秦、张仪纵横,习之鬼谷先生。掘地为坑,曰:下,说令我泣;出,则耐分人君之地。苏秦下,说鬼谷先生泣下沾襟,张仪不若。’”但鬼谷先生是否确有其人,一直是个谜。

纵横家辩说的原则

1. 随机变辞。游说对象可能提出一些始料未及的问题,出现某些突然情况,这就需要随机变辞,依据游说对象的变化而设置新的说辞,选取新的辩辞。

2. 扬长避短。在游说时,应利用自己的长处,发扬自己的优势。比如张仪,身居秦相之位,熟悉各国军事、地理、外交情况,所以他游说时多从这三方面设辞。

3. 慎言勿失。就是说话谨慎、不离主旨,避免让对方抓住把柄。所谓游说,就是用言辞打动对方,所以说话一定要谨慎,万不可触及对方的禁忌、伤疤、短处等,以免其恼羞成怒。

4. 游说者在不能单刀直入时,迂回游说也好,繁言铺垫也好,都应与主旨有联系,不应离开主旨而言其他。否则,不但浪费了时间,也难以明白游说者到底要说什么。

由于纵横家的著作基本不传,我们只能从一些历史典籍中对这一流派作些了解。载有纵横家重要事迹及其游说内容的史书主要有《史记》《战国策》以及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战国纵横家书》中保存的苏秦书信及其游说辞等。

《史记》《战国策》等书还记载了一些纵横家的游说之辞。仅从对苏秦、张仪的介绍分析中,也不难对纵横家得出如下几点结论:

其一,作为“九流”之一,纵横家不是一个学术流派,而是一些近似于今天外交家的“政客”。

其二,尽管世人对纵横家的人品和行为见仁见智,褒贬不一,但这些游士、食客的学识、辩才都是无可置疑的。无论是说人之国还是却敌之兵,既要有过人的胆略,又要审时度势,精通各国国情;既要有政治、地理、历史、军事各方面的渊博知识,又要有纵横捭阖的策略和雄辩的口才。在这方面,纵横家们的确很有造诣。

其三,作为战国后期重要的政治力量,纵横家们纵横捭阖的外交活动,对于这一时期社会发展阶段的历史走向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尤其是张仪的连横策略,对于秦国兼并六国、统一天下的进程起到了一定的加速和推动作用。

二、纵横家之祖——通天彻地鬼谷子

鬼谷子,姓王名诩,又名王禅,春秋时卫国朝歌人。他常入云梦山采药修道,隐居周阳城清溪之鬼谷,自称鬼谷先生,后人常称呼他为“王禅老祖”。鬼谷子为纵横家的之祖,苏秦与张仪为其最杰出的两个弟子,另有孙膑与庞涓亦为其弟子之说。

据说,鬼谷子通天彻地,兼顾数家学问,人不能及。一是神学:日星象纬,占卜八卦,预算世故,十分精确;二是兵学,六韬三略,变化无穷,布阵行军,鬼神莫测;三是游说学,广记多闻,明理审势,出口成章,万人难当;四是出世学,修身养性,祛病延寿,学究精深。

大概在先秦诸子学派的开创者中,没有人比鬼谷先生的身份再难以捉摸的了。这便给后人的想象、附会和杜撰留下了广阔的空间。基于鬼谷先生的赫赫名声和神秘色彩,在南北朝及后代的道教造神运动中,道教徒们将鬼谷先生纳入了道教的驳杂神系中。

玄微真人

传说鬼谷子本是道教的洞府真仙,位居第四座左位第十三人,被尊为玄微真人,又号玄微子。鬼谷子住在鬼谷洞天,是为了在凡间度几位仙人去洞天。无奈苏、张、孙、庞诸弟子皆尘缘未尽,凡心未了。相传鬼谷子有隐形藏体之术,混天移地之法;会投胎换骨,超脱生死;撒豆为兵,斩草为马。

又有一种观点认为,鬼谷先生是一位活动在战国中期的政治思想家和权谋家,他大约出生在公元前390年前后,死于公元前320年以后。他可能有过一段较为丰富的社会政治斗争经历,后来因某种原因隐居在鬼谷中,总结政治斗争经验,潜心治学,传播政治斗争权术和游说技巧,是张仪、苏秦、孙膑、庞涓等人的老师。

传说有一次,鬼谷子想测试一下徒弟的机智与应变能力,他坐在屋里,跟徒弟庞涓、孙膑说:“谁把我从屋里动员到屋外,谁的成绩就及格。”庞涓装作惊慌失措的样子跑进屋,说:“启禀师父,元始天尊到来了,请您接驾。”鬼谷子无动于衷。庞涓第二次跑进来,连鞋都掉了一只,上气不接下气地说:“师父,九天玄女来了,在外面等您呢!”鬼谷子身子动了动,并没起来。庞涓第三次进来,一跤摔倒在地下,磕断了两颗门牙,结结巴巴地说:“不好啦,苏师弟跟张师弟打起来了!”鬼谷子站起来,看了看他,还是没出去。

轮到孙膑了,他一进来就说:“师傅,我不行。您老人家能知五百年过去、五百年未来,我怎么骗得了您?”鬼谷子听罢,有些飘飘然。孙膑接着说:“要是您老人家在屋外,我倒有办法把您骗进来。因为外面的事是有天数的,您可以算出来;而屋里的事,是没有天数的,您出去了就算不出来了。”鬼谷子不信邪,让人把自己连人带椅子抬到外面。孙膑见师父出来,大笑说:“我已把师父请出来了!”

鬼谷子的智慧,主要保存在《鬼谷子》一书中。该书是鬼谷子的后学者根据他的言论整理而成的,被完整地保留在道家的经典《道藏》中。该书内容十分丰富,涉及政治、军事、外交等领域,主要讲谋略。《鬼谷子》今存3卷11篇,计7900多字。其中,《捭阖》《反应》《飞箝》《忤合》《揣》《摩》《权》《谋》《决》等篇,侧重于讲权谋策略及言谈辩论技巧;《本经阴符七术》《持枢》《肿经》等篇,则集中讲养神蓄锐之道、纵横术的练养方法。其中,《本经阴符七术》的前3篇,说明如何充实意志,涵养精神;后4篇讨论如何将内在的精神运用于外,如何以内在的心神去处理外在的事物。

传说,鬼谷子曾任楚国宰相,后归隐卫国授徒。有人认为,鬼谷位于江西省贵溪境内,因鬼谷子先生在此授徒为名。道教认为鬼谷先生为“古之真仙”,曾在人间活了百余岁,而后不知去向。

三、约为“合纵”——苏秦佩六国相印

苏秦,字季子,洛阳人,“合纵”派的重要代表,是公元前3世纪初中国历史舞台上极其重要的一位角色。他一生为了燕国的强大而进行频繁的外交活动,同时又大大影响着齐、赵、魏等国的政治决策。苏秦取法诸子百家的学说加以融汇,游说诸侯国君,讲究机谋权变。

身为纵横家的大师,苏秦对那些国君的心理研究得很透彻。他一方面向国君们陈明利害得失,又一方面千方百计地激发其自尊心,坚定其自信心,使之对“合纵”策略深信不疑。

据载,为实现“合纵”战略,苏秦首先说动的是燕文侯。苏秦向他指出,燕国与秦国之间隔着赵国,因而秦国对燕国的威胁不大;而赵国与燕国相接,才是真正的威胁所在。因而,只要与赵国结成联盟,燕国就可高枕无忧了。燕文侯很赞同苏秦的话,便赐予他车马、金帛,让他游说赵国,使赵与燕结盟。

面对赵肃侯,苏秦首先奉承他能招贤纳士,然后摆出处处为赵国考虑的姿态,分析了天下形势。他表示,立国安民之道在于结交友好邻邦,向赵王论证了“合纵”的必要性和迫切性。他说,六国之中最强大的是赵国,赵国地广人多,兵精粮足,因而秦国最想侵略的也是赵国。秦国之所以不敢轻易举兵伐赵,是因为秦国担心韩、魏两国坐收渔人之利,韩、魏可说是赵国南面的屏障。

秦国要是进攻韩、魏,它们不像赵国那样有山川之险,秦国只要渐渐蚕食,韩、魏定将支持不住,归顺称臣,没有了韩、魏这道屏障,大祸必将降临到赵国的头上。此时,苏秦正式抬出六国“合纵”同力抗秦的主张,说得赵王心服口服,立即封苏秦为武安君,赠车马、黄金、白玉、锦绣,请他游说韩、魏等国,约为“合纵”。

在游说韩宣王时,苏秦先对韩宣王强调了韩国山河险阻、兵器精良的优越条件,之后话锋一转,直陈韩宣王屈辱事秦为天下耻笑的错误,并鞭辟入里地指出:秦国贪心不足,今年你割给它宜阳、成皋,明年它又会索取更多的土地。给吧,将无地以给;不给吧,必遭秦国之害。最后,苏秦又以“宁为鸡头,无为牛后”的俗语激发韩宣王的自尊心,直说得韩宣王勃然作色,攘臂眦目,按剑仰天太息曰:“寡人虽不肖,必不能事秦!”

“锥刺股”的由来

据《战国策》记载,最初苏秦是主张“连横”的。可前后十次上书均未能说动秦惠王。他带去的钱也用光了,只得返回家乡。到家时已狼狈不堪:缠着裹腿,穿着草鞋,扛着一只装书的口袋,“形容枯槁,面目黧黑”,满脸愧色。见到他这副模样,妻子不下织机,嫂子不给做饭,父母亲也不搭理他。于是苏秦闭门读书,特别对姜太公的《阴符》一书更是细心揣摩。“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一年以后,自认为学业已成的苏秦前往六国游说合纵攻秦。

苏秦在游说魏襄王时,先强调魏国虽小,但十分富庶,与楚国相比都不相上下;接着他又旁征博引,以越王勾践战败吴王夫差、武王推翻商纣王这些以弱克强、以劣胜优的事例,激励魏襄王坚定对抗强秦的信心。他指出,魏王的兵力远远超过勾践、武王的数倍,而且六国结成友好,合纵并力抗秦,那就更没有什么可担心的了。

在说服楚威王参加合纵的“统一战线”时,苏秦根据楚威王既深知秦国素有吞并楚国的野心,又担心难以与秦国抗衡的矛盾心理,有针对性地提出:楚国是天下强国,地大物博,兵多将广,而你楚威王又是“天下之贤王”,完全可以称霸天下,根本无须惧怕秦国,然后苏秦又向楚威王剖析了合纵与否的利弊得失。他告诉楚威王,“从(纵)合则楚王,横成则秦帝”。如不合纵孤立秦国,秦国必将分兵两路,进攻楚国;反之,山东各国必臣服于楚,“韩、魏、齐、燕、赵、卫之妙音美人必充后宫,燕、代橐驼良马必实外厩”。

苏秦靠着奇警的说辞、雄辩的口才,终于使六国结成联合抗秦的统一战线,苏秦兼任六国的纵约长。秦国得知这一形势后,再也不敢随便侵略六个国家中的任何一个,被迫与六国和平共处达15年之久。

当苏秦被推为纵约长,佩六国相印衣锦还乡时,全家人态度大变:“父母闻之,清官除道,张乐设饮,郊迎三十里。妻侧目而视,倾耳而听。嫂蛇行匍伏,四拜自跪而谢。”苏秦不禁喟然长叹,深感人生在世,势位、富贵实在不能小看!

苏秦的下场很惨,他奉燕昭王之命入齐,从事反间活动,“恶齐、赵之交”“治齐、燕之交”,并且还做了齐王的相。公元前284年,他的反间活动暴露,被齐王下令车裂而死,死时年约50岁。

四、巧施“连横”——张仪鼓三寸之舌

张仪,魏国人,是与苏秦齐名的杰出的纵横家。他一生的活动,主要是帮助秦国破纵(破坏六国联合抗秦的纵约)连横。他深得秦惠文王的赏识,曾说服魏国将上郡、少梁献给秦国,被封为秦相。

张仪倡导的“连横”,比苏秦倡导的“合纵”更难。因为,“合纵”是说服各国联合抗秦,以免被强秦吞并,这对各国明显有利,而连横呢,实际上是在说服各国唯秦国马首是瞻,这显然更有利于秦国。因此,要做到连横,就必须向各国诸侯极力强调秦国之强大、六国之弱小,并且还要玩弄软硬兼施、威胁利诱相结合的政治手腕,迫使他们就范。

由于多次战败于齐国,魏惠王的霸主地位丧失。于是,他便采纳了秦相张仪提出的秦与魏、韩联合进攻齐、楚的策略,并任用张仪为魏相。张仪去魏国,无非是想推行其“欲令魏先事秦而诸侯效之”的连横策略,让魏国率先投靠秦国,然而魏惠王却不愿如此。为了施压,秦国派兵占领了魏国的曲沃、平周两地。魏哀王继位后,张仪又反复向他陈述利害,说明事秦与否关乎魏国的生死存亡。哀王权衡利弊,背弃“合纵”同盟,而与秦国连横。

舌头还在

张仪曾到楚国游说。一次,他与楚相宴饮后,楚相发现自己的玉不见了。门下人怀疑是张仪偷的,便将他打了一顿。回到家里,妻子见到他如此狼狈,便嘲讽道:“嘻!你若不读书游说,哪会受如此大辱?”张仪却不以为然,让妻子看看他的舌头还在不在。其妻大笑曰:“舌头还在。”张仪信心十足地说:“这就够了!”他相信凭着自己三寸不烂之舌,日后定能发迹。

当时,齐、楚两国实力雄厚,楚国疆土广大,人口众多,兵力达百万。齐、楚结盟,互相支援,成了阻止秦国称霸的最大威胁。于是,秦王派张仪出使楚国,以拆散齐、楚联盟。

张仪到了楚国后,利诱楚怀王说:“若能与齐国断绝关系,秦国将割地600里给楚,与楚结为兄弟之国。”目光短浅、见利忘义的楚怀王马上就答应了,他不听从谋臣陈轸等人的劝阻,任命张仪为相,并与齐国绝交。之后,他派人到秦国索取600里土地。张仪却出尔反尔,将600里说成6里。

为此,楚王大怒,发兵攻秦,结果秦、齐联合韩国攻楚。楚军损失8万余人,汉中也被秦国占据。后来,秦国又要求以武关之外的土地换取楚国的黔中。楚王对张仪恨之入骨,要求秦王拿张仪来交换黔中。

胸有成竹的张仪毅然入楚,居然凭着超人的胆略、雄辩的说辞化险为夷,并使秦国如愿以偿。他首先极力鼓吹秦国的强大,在心理上震住了楚怀王,接着指出:“秦地半天下,兵敌四冈,被山带河,四塞以为固,虎贲之士百余万,车千乘,骑万匹,积粟如丘山。”秦国若出兵,无往而不胜。然后,他又装作处处为楚国着想的样子条分缕析,向楚王陈述连横的好处和合纵的危害。指出合纵无异于驱群羊而攻猛虎。

张仪还强调,秦国距楚国国都不过3000多里,若顺江东下攻楚,不出十日便抵楚境。如果秦出武关,从北面攻击楚国,楚国北疆就危险了。总之,秦兵攻楚,危难在三月之内,而楚国要等待各国诸侯来救,则需半年之久。

此外,张仪还以“纵约长”苏秦为了燕国的利益而削弱齐国,终被车裂而死的事实,说明合纵是不明智的。这凿凿有据的一席话,说得楚怀王心悦诚服。于是乎,好了伤疤忘了疼的楚怀王,不顾屈原的极力反对,将黔中割给秦国,再次与秦国联合。

在说服楚王连横之后,张仪又去游说韩、齐、赵、燕各国,各个击破,使这几个国家陆续与秦国连横,公元前310年,不太喜欢张仪的秦武王即位,群臣便趁机攻击张仪卖国。各国诸侯听到这个消息后,又纷纷散横合纵。为防不测,张仪离开秦国入魏,一年后病死。

五、远交近攻——“天下辩士”范雎

范雎,战国时期魏国人。他早年家境贫寒,后因出使齐国一事,被魏国中大夫须贾诬陷。历经九死一生后,辗转入秦辅佐秦昭王。他上承秦孝公、商鞅变法图强之志,下开秦始皇、李斯统一帝业,是秦国历史上继往开来的一代名相,也是我国古代在政治、外交等方面极有建树的谋略家。李斯在《谏逐客书》中曾高度评价范雎对秦国的建树和贡献:“昭王得范雎,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

范雎少时家境贫寒,却怀有远大的政治抱负。他最初投在中大夫须贾门下为客,想在魏国建立功业。有一次,他跟随须贾出使齐国,凭着雄辩之才深得齐王的敬重。齐王欲留他任客卿,并赠黄金10斤,牛、酒等物,均谢绝。谁知须贾嫉贤妒能,回国后便诬告他私受贿赂,出卖情报。相国魏齐将他拷打得肋折齿落,体无完肤,又用席裹弃于茅厕,让宾客往上撒尿。范雎装死,被抛于郊外,才逃过一劫。为了躲避魏齐的追捕,他化名张禄,并藏匿起来。

固干削枝

对内,秦昭王按范雎的谋划,实行“固干削枝”的政策,坚决剥夺亲贵手中之大权。他收回穰侯的相印,令其回封地养老,然后拜范雎为丞相,封为应侯。接着又把华阳君、泾阳君、高陵君驱逐到关外,将宣太后安置于深宫,不准再干预朝政。通过这些变革,消除了内部隐患,使权力集中于以秦昭王为首的中央手中,政权更加巩固。

半年后,秦昭王派使臣王稽访魏。范雎在朋友的帮助下见到了王稽。一番交谈后,王稽发现范雎是个难得的人才,就将他带回秦国。当时,秦国朝政被昭王生母宜太后和舅舅穰侯、华阳君,以及他的两个弟弟泾阳君、高陵君所把持。他们排斥异己,外来的宾客和辩士难得重用。王稽虽多方努力,范雎却一直没能见到秦昭王。他只好强捺焦躁,等待时机。

一年后,穰侯为扩大自己的封地,率兵经韩、魏去攻打齐国。范雎抓住这一良机,设法见到了秦昭王。他对昭王侃侃而谈,指出穰侯跨越韩、魏攻齐是错误的决策。因为,出兵少不足以败齐,出兵多使秦国受害。打败了,为秦之大辱;打胜了,所占地无法管理,只会让韩、魏从中渔利。因而,伐齐于秦有百害而无一利。范雎这一席话,让昭王茅塞顿开。

第二天上朝,昭王即拜范雎为客卿,下令撤回伐齐之兵。从此,范雎跻身于秦廷,开始一展抱负。他提出“远交近攻”的战略思想:对齐、楚等距秦较远的国家先行交好,稳住他们不干预秦攻打邻近诸国之事;对地处中原,有如天下枢纽,离秦又近的魏、韩两国,则首先攻打,以除心腹之患;魏、韩臣服,则北可慑赵、南能伐楚,最后再攻齐。这样由近及远,得一城是一城,逐步向外扩张,好比蚕食桑叶一样,必能统一天下。

昭王用范雎之谋,派人与齐、楚通好,然后把进攻的目标对准赵国和魏国等邻近的国家。秦国先是攻占了魏国的怀、邢丘,打得魏国俯首称臣;后又攻占了韩国的咽喉荥阳,将韩断为三截,致使韩处于危亡之中,不得不听命于秦;长平之战,秦军消灭赵军几十万人,大伤赵国的元气。经过一系列征战,秦国势力越来越强,威震天下。

范雎在秦任丞相十多年,其“远交近攻”的谋略,为秦最后统一天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其“固干削枝”的平内策略,以及长平之战所施的反间之计,也非常让人叹服。

六、礼贤下士——光彩照人的战国四公子

战国末期,各诸侯国贵族为巩固势力,竭力网罗人才,招揽了大批有特殊才能的学士、策士、术士等。当时,在养“士”方面成绩最突出的,就是著名的“战国四公子”,即魏国的信陵君无忌、齐国的孟尝君田文、赵国的平原君赵胜、楚国的春申君黄歇。

他们与国家休戚与共,命运相连,都被推上了纵横列国的舞台。孟尝君合纵伐秦;平原君合纵楚国;信陵君击秦救赵,后又“率五国之兵破秦军于河外”;天下诸侯合纵,楚王为纵长,申春君用事。他们维和救难、不畏强秦的义举被世人传为美谈。

信陵君,名无忌,魏昭王少子,魏安釐王异母弟。他对于士,不论贤不肖,都很谦虚,以礼相待,不敢以富贵傲人。因此,方圆几千里的士都来投奔他,以至于食客有3000人。

一次,信陵君正与魏王下棋,有人报告说赵兵入寇北境,魏王想马上召集大臣商议。信陵君却拦住他说:“赵王只是出来打猎。”魏王心有疑虑。不久后又传来消息,赵王果真是在打猎。魏王惊讶地问信陵君:“你怎么知道赵王是出来打猎的?”信陵君说:“我的门客能打探到赵王的行踪,随时向我报告,所以我能知道。”

后来,信陵君被魏王拜为上将军,率兵抗秦。他派人向其他各国求援,各国闻听信陵君为将,纷纷派兵救魏。最后,他率燕、赵、韩、楚、魏五国之师,打败秦将蒙骜,击破了秦军。

杀笑跛者

一次,有个跛子经过平原君楼下,平原君的小妾看到,大笑起来。第二天,跛子到平原君面前,跪着请求杀了这个小妾。平原君认为这个要求太过分,因而没有理会。结果,门客们认为平原君重色轻士,走了近一半。直到平原君杀了这个小妾,亲自登门向跛子道歉,门客才陆陆续续地回来。

孟尝君,名田文,齐相田婴之子,齐威王之孙,齐宣王庶母弟。他在封地薛邑招揽各国宾客,不分贵贱贫富,不分黑道白道,只要来投皆以礼待之,天下志士无不倾心向往。

他接待宾客时,总是安排人在屏风后,记下谈话中宾客提及的亲戚的住处。宾客刚刚离开,孟尝君就已派使者到宾客亲戚家里抚慰问候,献上礼物。他还对门下宾客热情接纳,不挑拣,无亲疏,一律给予优厚的待遇。

有一次,孟尝君招待宾客吃晚饭,有个宾客怀疑孟尝君与大家吃的饭不一样,放下碗筷就要辞别。孟尝君马上站起来,亲自端着自己的饭食与他的相比,那个宾客惭愧得无地自容。

平原君,名赵胜,赵武灵王之子,赵惠文王之弟。他先后在赵惠文王、孝成王二朝为相,“三去相、三复位”,前后近50年。他以好“养士”而闻名,其门下的食客曾多达数千人。

平原君豁达大度,举贤任能,不怀仇怨。赵奢为田部吏时,平原君家不肯交租税,赵奢便依法杀了平原君门下九人,让平原君很是恼火。他原本要杀赵奢,但当他知道赵奢是个贤能之人后,却转而向赵王举荐赵奢治理赋税。

魏相魏齐是平原君的朋友,为避开仇敌秦相范雎的追杀,他逃到赵国,躲进平原君家中。秦昭王邀平原君到秦做客,遂将他扣留,逼他交出魏齐。平原君却答道:“在富贵时结交的朋友,都是为了贫贱时所预备的;魏齐既然是我的朋友,就算他在,我也不会交出来,何况他现在不在我那里。”后来魏齐自杀身亡,赵王将魏齐的头送到秦国,平原君才得以回国。

春申君,名黄歇,战国时期楚国公室大臣,曾任楚相。黄歇游学博闻,善辩。楚考烈王元年,以黄歇为相,封为春申君,赐淮北地12县。

春申君明智忠信,宽厚爱人,以礼贤下士、招致宾客、辅佐治国而闻名于世。楚顷襄王时,秦将白起奉命联合韩、魏共伐楚国。形势危急,顷襄王派能言善辩的春申君出使秦国,说服秦昭王退兵。顷襄王病重时,春申君用计将在秦国做人质的楚太子熊完救回楚国即位,即楚考烈王。后来,春申君当上楚国令伊,曾带兵救赵,北伐灭鲁。

棘门被刺

楚考烈王无子,春申君甚为忧虑。后来,娶赵人李园之妹,待李园之妹有身孕后,又将其献于考烈王,生子被立为太子,李园之妹则被立为王后。李园为取代黄歇的地位,便蓄养死士,在春申君进宫为考烈王奔丧行至棘门时刺死了他。

战国四公子都是贤才,个个足智多谋,善于权变,有胆有识,且宾客盈门。那些宾客为他们出谋划策,奔走游说,给了他们不少帮助。以此论之,他们不仅自身是纵横家,还为纵横家的成长创造了良好条件,对战国纵横家有着深刻影响。

七、逐鹿中原——秦末汉初的纵横人物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结束了战国的兼并斗争,把中国历史推入了统一的中央集权时代,纵横家失去了生存发展的直接基础。秦始皇焚书坑儒,纵横家与其他学派一样,遭到了空前的洗劫,显赫一时的纵横家在秦王朝统治时期黯淡无闻。

秦末,农民起义爆发,中国历史进入了新一轮的动荡纷争中。这种不稳定局面,为纵横家提供了再展雄风的机遇,战国的养士之风、游说之举和长短纵横之术东山再起,出现了一批专务韬略智谋的新时期纵横家。

这一时期纵横家的主要活动,先是辅弼刘邦君臣灭秦击楚建立汉朝,后是或为封王出谋划策,奔走联络,或辅佐中央政府断灭割据隐患和削藩。主要代表人物有:郦食其、蒯通、陆贾、枚乘、主父偃、羊胜、公孙诡、邹阳等。其中,又以郦食其和蒯通的故事流传最广。

郦食其,陈留高阳乡人,少年时嗜好饮酒,常混迹于酒肆中,自称为高阳酒徒。秦末,陈胜、吴广发动起义,天下响应。项梁、项羽起兵于会稽,刘邦发难于沛县。郦食其认为,陈胜、项梁等人都是些鼠目寸光之辈,不足以举大事,而刘邦则有着雄才大略。

一天,刘邦正在军帐中洗脚,有人来报说乡里有位儒生求见。刘邦一向轻视儒生,生气地说:“我以天下大事为重,没有时间接见读书人!”在外等候已久的郦食其听后,瞪大眼睛,手握利剑,叱骂看门人说:“你再进去对沛公说,我是高阳酒徒,不是读书人!”

刘邦一听,连脚都来不及擦,赶忙起身迎接,赐酒款待。郦食其见了刘邦,只是拱一拱手说:“您不是想要诛灭暴秦吗?为何用这样傲慢的态度对待长者?”

刘邦马上谢罪说:“请教先生如何破秦?”郦食其激昂地说:“你的部队不到一万,竟然要攻打强秦,这是羊入虎口啊。陈留是天下的要冲,城中又积蓄了很多粮食。让我去劝说县令投降,若他不肯,再举兵攻打,我为内应,大事可成。”刘邦采纳了他的建议。

郦食其来到陈留县城,向县令陈说利害,希望他能投降刘邦。县令惧怕秦法的苛严,拒绝了。于是,郦食其率众杀死了县令,将他的人头抛到城下,又派人报告刘邦。刘邦连忙下令攻城,并大声疾呼:“将士们投降吧,你们的县令已被砍头了!”城上守军见县令已死,只好开城投降。刘邦进城,得到许多兵器和粮食,收编士兵一万多人,为西进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蒯通是秦汉之际燕国范阳人,后游于齐,为齐辩士。楚汉之争中,刘邦与韩信分兵与项羽作战。韩信带兵到山东,很快就平定了附近地区,而刘邦却屡战屡败,龟缩进荥阳城内。

这时,蒯通对韩信说:“将军手握20万大军,如果投靠刘邦,刘邦就会战胜项羽,反过来投靠项羽,那么项羽就会战胜刘邦。如果您拥兵不动,等他们打到天残地缺,那您就可以一个一个地收拾他们,天下就归将军您了。”

韩信说:“汉王一向待我不错,有车同坐,有衣同穿,有饭同食。坐了别人的车,就要分担别人的患难,穿了别人的衣服,就要分担别人的忧愁,吃了人家的食物就要与之生死与共。我总不能背信弃义啊!”蒯通说:“兔死狗烹,鸟尽弓藏。等到天下稳定下来,汉王一定会铲除您这样的功臣的。”但韩信依旧不听,只是说:“等我再想想。”

过了几天,蒯通又对韩信说:“机不可失,一头猛虎犹豫不出击,就还不如一只刺向敌人的黄蜂;再好的麒麟,如果不跑,就不如一匹慢慢走的老马。就算你有尧、舜的智慧,不说出来,也和聋哑人没有分别。世上的事成功比失败要难,时机失去比把握容易。将军不能再这样犹豫不决了!”可是韩信还是下不了决心,蒯通只好离开了韩信,从此装疯。

事情果然如蒯通所料的一样,韩信最终被刘邦的皇后吕雉设计杀害,临终才叹了一句:“我真后悔当初没有听蒯通的话啊!”

汉武帝独尊儒术之后,纵横家逐渐断绝,部分人继承了纵横家的游侠之风,衍化出纵横家的变种。总之,纵横家长短纵横之术借助于有利的土壤,通过变态衍化、渗透交融、转型变种等渠道,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母体中生生不息,流传不止,表现出旺盛的生命力,并释放出巨大的能量。认真地重新认识纵横家,将有利我们对中国传统文化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

八、智慧武器——务实的长短纵横之术

纵横家是战国兼并与反兼并斗争最积极、最直接、最实际的参与者,他们极其注重实践性,并在长期的社会实践基础上形成了一套长短纵横之术,其内容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韬略智谋,万事之本。纵横家在其外交、政治、军事活动中,高度重视韬略智谋,认为“计者,事之本也”“攻战之道非师者,虽有百万之军,比之堂上;虽有阖闾、吴起之将,禽之户内;千丈之城,拔之尊俎之间;百尺之衡,折之社席之上。故钟鼓竽瑟之音不绝,地可广而欲可成;和乐倡优侏儒之笑不乏,诸侯可同日而致也。”

修书取城

据《战国策》记载,齐将田单攻打被燕军占领的聊城,将士死伤甚众而聊城不能下。纵横家鲁仲连乃修书一封射入城中,以“智者不倍时而弃利,勇士不怯死而灭名,忠臣不先身而后君”,“效小节者不能行大威,恶小耻者不能立荣名”等语说服燕军,齐军轻而易举攻下聊城。《战国策》赞曰:“解齐国之围,救百姓之死,仲连之说也。”

第二,重视人才,不拘一格。由于现实斗争的残酷性、复杂性和韬略智谋的特效性,网罗那些满腹经纶和胸藏锦囊妙计的人,就成了纵横家建功立业的重要一环。所以,当纵横家游说成功、得势掌权之后,就会敦促国君和权贵选贤任能。《战国策》中说:“贤人在而天下服,一人用而天下从。”鲁仲连提倡用人要扬长避短:“猿称猴错木据水,则不若鱼鳖;历险乘危,则骐骥不如狐狸。”姚贾则主张唯才是用,他说:“可以存社稷者,虽有外诽者不听;虽有高世之名,无咫尺之功者不赏。”

第三,以说为谋,自我实现。游说不仅是自我推荐、自我实现的最佳手段,而且还是施展胸中韬略的有效形式,进言献谋、外交斡旋、权力争斗、利益攫取等,都是在游说中完成的。游说也就成了纵横家为谋的枢纽,得情钓机、把握时势、因情进说等,都成了纵横家着意追求的游说之术。

苏秦以连横游说秦,狼狈而归,头悬梁、锥刺股,刻苦钻研太公《阴符》,悟出名为“揣摩”的游说之术,最终成为战国最著名的纵横家之一。张仪初次出山游说于楚国,由于谋术浅显,终因“失窃假案”受挞被逐。张仪到家的第一件事就是请其妻子“视吾舌当在否”,从失败中站起来的张仪凭借着三寸不烂之舌,最终成为了战国最老辣的纵横家。

第四,奇谋异策,层出不穷。丰富多彩,变化急剧,斗争复杂的战国,犹如滋生万物的沃土,生于斯、长于斯的战国纵横家,思若泉涌,长短之术,变幻莫测。强化君权的驭臣之术,内部勾斗的争胜之计,外交斗争的制敌之谋等,可谓丰富多变。

在纵横家长期游说为谋的实践中,形成了谨守秘密,含而不露;创造局面,力争主动;以利益为轴心,相互利用,相互倾轧;度势进退,随机应变,不择手段等行之有效的为谋原则。纵横家是一个思想观念约束最小的学派,其长短纵横之术中有着强烈的主体意识、突出的实用理性精神,以及转祸为福、因败为胜的哲学基础。

主体意识

纵横家高度自信,认为通过主观的努力,能转祸为福、因败为胜。他们还以主体的姿态投身于社会,积极进取,英勇无畏,精心设计,认真施谋。总之,纵横家观念上的主体姿态和行为上的积极进取互为表里,构建成长短纵横之术的精神底蕴之一。

实用理性精神,在纵横家的身上表现得非常突出。他们不追求理论建构,却注重现实斗争中的功利,能用冷静理智、现实的态度设计谋略,又能在实践中审时度势,随机应变,妥善解决计谋实施过程中的难题,达到所预计的目的。

纵横家对宇宙万物运行规律的认识十分深刻,相信“转祸而为福,因败而为成功”。例如,弘辩之士蔡泽说:“月中则移,月满则亏,物盛则衰,天之常数也;进退、盈缩、变化,圣人之常道也。”又如,一位无名纵横士人说:“祸与福相贯、生与亡为邻,不偏于死,不偏于生,不足以载大名。无所寇艾,不足以横世。”变的观点,让纵横家对未来充满了希望,对成功充满了信心。

深植在纵横家实践和学术中的主体意识、实用理性精神和哲学观念,是纵横家这个学派的深层基石,对纵横家的特征及其学术的形成发展,乃至秦汉以后的流变都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