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4-16 14:29:00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石恩泽 深圳报道
4月16日,一家来自深圳的具身智能公司戴盟机器人,一口气发布了三款新品,分别是触觉传感器DM-Tac W、多维触觉感知五指灵巧手DM-Hand1、便携穿戴式遥操作数据采集系统DM-EXton。
据悉,戴盟本次发布的DM-Tac W、DM-Hand1、DM-EXton系列家族产品,贯通机器人“感知-操作-学习”技术核心,构建了具身智能数据训练里的全链路解决方案,并将每一个步骤所需的产品都做成了即插即用的标品。
与许多标榜做整机的企业不同,这家从港科大走出的机器人公司正在探索整机之外的生态位,走出了一条以视触觉技术为核心技术壁垒,卡位上游核心赛道的路子。
戴盟的视触觉传感器研发之路,从港科大科研团队到如今,已经走了8年。缘起于戴盟首席科学家与联合创始人王煜与师弟——麻省理工学院(MIT)的Alberto Rodriguez,展开了为期6年的科研合作,在王煜的带领下,戴盟团队独创了全新的视触觉传感器技术路线。
目前触觉传感器被中科院列为35项卡脖子技术之一,而视触觉传感器是目前学术界认为最有前景的方向。区别于MIT的gelsight(视触觉)技术方案中常见采用的三色光技术原理,戴盟成功开辟了不依赖三色光的高分辨率视触觉感知技术路线,即基于单色光原理,可同时实现正压力和切向力的超高分辨率。
2021年12月,王煜与其学生段江哗开始从学界走入产业界,一同在深圳成立了具身智能公司戴盟机器人,并于2023年8月正式运营。
2024年戴盟实现技术跨越:在保证高分辨率的基础上,戴盟突破性地将传感器厚度从几厘米缩小至几毫米,使视触觉传感器可部署于仿生灵巧手指尖。值得一提的是,历经多年研发和深港协同的工程化优化,戴盟打造出了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视触觉传感器。
相较于传统触觉传感器,戴盟的产品每平方厘米覆盖4万个感知单元,是阵列式触觉传感器的数百倍。同时,采用触觉流的概念,降低了对信息传输带宽的需求,可减少产品散热。
于是,戴盟为自己进入具身智能找到了一个切口——围绕视触觉传感技术来打造一系列产品。
与其向下游教育,不如躬身入局。戴盟给自己的“毫米级”触觉传感器打样,造出了让机器人本体厂商即插即用的灵巧手。
后续,戴盟还开发了一套外骨骼数据采集设备,专为机器人远程操控、数据采集及学习训练而设计。该数据采集设备进化到今年的DM-EXton,有了更多功能。
在参数上,DM-EXton重2.5kg,轻若笔记本电脑,并有包括手臂及手部54个自由度。在采集频率上,DM-EXton高于800Hz,可做到瞬时反响无时延,并可使用无线连接,做到30m无障碍传输。最重要的是,在兼容性上,DM-EXton做到100%适配市面上主流机器人本体厂商。
从传感器感知到灵巧手操作,再到数据采集设备帮助机器人学习,戴盟攻克具身智能落地过程中的“卡脖子”难关——触觉感知,构建起具身智能数据训练里的全链路解决方案。
上述产品进化过程,可以看出,当下戴盟并不想下场做整机,更多的是提供解决方案给下游厂商。
与许多人形机器人公司标榜自己是整机企业,提升估值不同。戴盟机器人CEO段江哗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我认为当下标榜自己做本体,已经不能给公司带来更高的价值了,最终大家还是要回归本位,看你最核心的技术能否在生态里立住脚。就像新能源汽车行业,真正掌握核心技术的供应商,往往比整车厂更具价值。”
而当前整机厂估值过高的现象,也逼得投资人纷纷转向上游,挖掘更多专心做好技术的公司。
为了找寻整机之外的生态位,戴盟在过去一年半通过资本化运作,完成了多方布局。2024年11月,戴盟机器人连续完成两轮亿元级天使+轮融资,由金鼎资本,国中资本,联想创投,招银国际资本联合投资。2023年9月,戴盟机器人完成数千万天使轮融资,由昆仲资本独家投资。
在上游供应链方面,戴盟获得金鼎资本、昆仲资本等投资,确保灵巧手的核心零部件(如微型电机)供应稳定。在中游生产制造上,戴盟与联想达成战略合作,将部分生产环节放在联想南方智能制造基地完成。在下游应用场景拓展方面,戴盟计划用灵巧手标品,打开更多服务业场景。
更多内容请下载21财经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