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发!资金大举买入!

2025-04-02 20:12:00

在近期港股市场的回调过程中,南向资金买入热情持续高涨。

在4月1日净买入近200亿港元的基础上,南向资金4月2日再次净买入近120亿港元。与3月末的净买入数据对比,4月以来,南向资金买入力度加大。

自2025年以来,南向资金加速流入港股市场。截至4月2日,南向资金累计净买入额超4700亿港元,远超去年同期,同时也超过了2023年全年的净买入额。

多位分析人士向证券时报记者表示,部分港股标的相较于A股具有稀缺性,同时相较于同行业股票具有估值优势,这可能是吸引内地南向资金加大力度买入港股的原因。

年内净买入额超4700亿港元

近期港股市场有所调整,南向资金加大力度“扫货”。

Wind数据显示,刚刚过去的3月,南向港股通资金净买入额达到1602.82亿港元,刷新史上月度净买入额第二高。今年2月的净买入额达到1527.78亿港元,排名仅次于今年3月。

南向资金大举净买入的势头目前还未有终结的迹象。4月1日,南向港股通资金净买入198.64亿港元,刷新史上单日净买入第十高。4月2日,南向港股通资金再次净买入117.17亿港元。

在今年持续净买入的情况下,年内南向港股通资金累计净买入额已超过4700亿港元,远超去年同期,同时也超过了2023年全年的净买入额。

南向资金的持续流入,不仅支撑了港股市场的估值,也改变了港股市场的资金结构。近年来,随着南向资金成交占比的不断提升,内地资金在港股市场的定价权也在逐步增强。今年以来,南向资金的成交总额占港股市场的成交总额的比例多个交易日在50%以上,成为港股市场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

今年以来,南向资金重点买入了那些股票?据Wind统计,近3个月以来,南向资金净买入阿里巴巴777.70亿港元,净买入金额位列首位;南向资金净买入腾讯控股470.64亿港元,净买入金额仅次于阿里巴巴。此外,南向资金净买入中国移动、中芯国际、小米集团、盈富基金等超过100亿港元。

对于今年南向资金加大买入力度的原因,融智投资基金经理包金刚向证券时报记者表示,一方面是因为港股市场的估值较低,尤其是与A股相比,具有明显的估值折价优势。这为内地投资者提供了更具吸引力的投资机会。另一方面,港股市场中存在许多在A股市场难以找到的独特投资标的,尤其是大型科技股和高息股。另外,香港市场的政策改革和互联互通机制不断完善,进一步提升了港股对内地投资者的吸引力。

港股较高位有所调整

在经历了今年年初以来持续放量上涨后,近期港股市场有所调整。自年内高点以来,恒生指数已下跌超6%,年内的涨幅仍超15%。

对于港股市场调整的原因,中金公司认为,近期催化剂相对不足,叠加短期事件如小米配股、特朗普加征关税等带来的情绪扰动,均使得市场在情绪和估值已经透支情况下震荡回调。

中金公司表示,本轮行情的本质是DeepSeek引发科技板块重估,因此恒生指数40%的“含科”部分仍是中长期主线,但当情绪计入充分且估值修复至合理位置后,市场焦点自然会转到未来盈利空间上。2024年盈利修复但更多受成本驱动,2025年恒生指数盈利上修且支撑主要来自科技股。对于估值,无风险利率短期变化较为有限,更应该关注风险溢价的变化,而风险溢价短期取决于资金属性如南向资金不断增加的成交,长期取决于盈利。

交银国际的观点称,在2月显著上涨后,港股3月上涨动能有所转弱,恒生科技指数已进入技术性调整区间,但年初至今仍领跑全球主要股指。在科网龙头股估值修复已较为充分的形势下,盈利预期上调仍相对谨慎。与此同时,南向资金仍维持净流入态势,资金出现阶段性分歧,多空博弈加剧下,港股由单边上涨转为震荡走势。

交银国际进一步指出,一季度“开门红”效应下,国内生产、投资端数据表现强劲。基于消费支持政策刚刚落地,生育补贴、消费贷有待进一步细节,短期进一步大力出台稳增长措施概率有所降低。进入4月,后续消费、地产等各项基本面的数据验证、关税等外生性影响将成为市场关注重点。

编辑:叶舒筠

校对:赵燕

版权声明

证券时报各平台所有原创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我社保留追究相关行为主体法律责任的权利。

转载与合作可联系证券时报小助理,微信ID:SecuritiesTimes

……………………………… EN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