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周刊|构建大龄农民工就业扶持闭环体系

2025-03-31 07:25:00

新重庆-重庆日报 周强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将“加强大龄农民工就业扶持”列为重点任务。在产业升级与人口结构转型双轮驱动下,破解大龄农民工就业困境,既是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必然要求,也是建设城乡融合乡村振兴示范区的重要课题。重庆作为中西部地区唯一的直辖市,应勇担探路使命,通过构建“顶层设计—服务体系—社会协作”的良性闭环,让广大大龄农民工真正实现“能就业”“就好业”。

强化顶层设计,完善法律政策体系。出台《重庆市大龄农民工就业促进条例》,进一步明确大龄农民工的就业权利、用人单位的责任、政府的扶持措施等内容,为大龄农民工就业提供全方位的法律保障。探索建立适合大龄农民工特点的养老保险制度,降低参保门槛,简化参保手续,允许大龄农民工以灵活就业人员身份参加城镇职工社会保险;降低缴费基数,对大龄农民工参保给予财政补贴,减轻参保负担。加强农民工工伤保险制度建设,提高工伤保障水平。完善大龄农民工医疗保障体系,将大龄农民工纳入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覆盖范围;建立大龄农民工大病保险制度,减轻其医疗负担。创设专项救济基金,按企业用工规模提取一定比例作为大龄农民工失业救助金。建立就业年龄歧视投诉和救济机制,在各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设立专门的投诉窗口,及时处理大龄农民工的就业歧视投诉。

完善服务体系,夯实就业帮扶基础。健全职业技能培训体系,通过实施大龄农民工赋能工程,围绕重庆“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开发智能装备维护、新能源汽车装配等适配课程,精选“技术能手+心理咨询师”组成流动培训队,下沉乡镇、社区开展“流动课堂”,推动汽摩、电子信息、农产品加工等龙头企业建立“教学工厂”,开展“订单式”培训。完善就业服务平台,结合“15分钟高品质生活服务圈”打造,构建“15分钟就业生态圈”,在各区县按常住人口设置帮扶驿站,为大龄农民工提供就业指导、技能培训、法律援助、健康驿站等一站式服务。迭代升级数字服务平台,开发智能生态系统,建立大龄农民工数字画像库,运用AI算法实现“人岗精准匹配”,并根据LBS定位推送岗位。丰富就业形式,鼓励发展非全日制、临时性、季节性工作等灵活就业形式,积极开发适合大龄农民工的公益性岗位,引导企业在后勤服务、物业管理等领域设置适合大龄农民工的岗位,为大龄农民工提供稳定的就业机会。

深化社会协作,打造协同发展格局。积极打造“政企社”协同平台,建立企业社会责任积分机制,鼓励企业吸纳大龄农民工就业,对聘用大龄农民工数量达到一定比例的企业给予税收优惠、社保补贴、贷款贴息等支持。鼓励引导社会组织对大龄农民工开展就业培训、心理咨询、健康服务、公益捐赠等帮扶,帮助大龄农民工提升技能和职业转型,提供心理支持和人文关怀。积极营造关心帮助大龄农民工的浓厚社会氛围,利用电视、广播、互联网等媒体平台,广泛宣传大龄农民工为城市建设和发展作出的贡献,选树先进典型,消除社会偏见,增强大龄农民工的职业自豪感;加强大龄农民工权益保护宣传,提高大龄农民工的维权意识;曝光就业歧视典型案例,在全社会鼓励开展舆论监督。加强区域协调联动,依托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等,共建培训基地,共享师资与课程资源,联合开发岗位,开通“就业直通车”,实现社保关系、职业资格等高频事项“跨省通办”。积极拓展国际劳务合作,重点就建筑劳务、介护照料、家政服务等建立“培训—认证—输出”全链条服务体系。

(作者系长寿区云集镇党委书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