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科技装备助力缅甸救援

2025-04-01 08:30:00

本报记者 樊 巍 郭媛丹

缅甸发生7.9级强震之后,中国迅速派出救援力量赶赴震区进行紧急救灾。北京时间3月30日,中国国际救援队(CISAR)118名队员携6条搜救犬、2台救援车、救援装备和物资634件套及医疗物资,乘坐2架中国空军运-20飞机飞赴缅甸内比都,随后赶赴灾区开展紧急救援行动。中国相关机构也第一时间调动多颗卫星对震区进行拍摄,助力抗震救灾行动。

高景一号01星拍摄的卫星影像显示,地震导致缅甸地标性建筑阿瓦大桥出现严重损毁,桥体出现坍塌。

此次运送救援力量与物资驰援缅甸的运-20飞机具有航程远、载重大、速度快等特点,可执行各种物资和人员长距离空中战略投送任务,多次赴海外执行人道主义救援任务。
此次出征队伍包括地震专家、结构工程师、搜救队员、医疗队员及搜救犬分队,配备生命探测仪、破拆设备及野战医院系统,可独立开展震区两个方向72小时高强度救援行动。
3月29日,中国云南救援医疗队一行37人携带全功能生命探测仪、地震预警系统、便携式卫星设备、无人机等应急救援物资共112套抵达缅甸仰光。来自中国的这支救援队为首支抵达缅甸的国际救援队。
针对此次中国救援力量配备的装备,一位相关专家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中国救援力量非常专业,在多年的一线救援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救援设备都是成体系的。“生命探测仪、破拆设备是地震救援必需品。生命探测仪尤其是全功能生命探测仪可以在一定距离内发现生命迹象,这为人员救援赢得了时间。目前的生命探测仪具有红外探测的功能,但其探测距离会随着倒塌废墟材质的不同发生变化。”
此外,破拆设备有移动破碎站与破碎设备、半移动式/半固定式破碎站等,可以快速清理废墟、建筑残骸,对发现的人员实施快速抢救。
据介绍,在对被压人员实施抢救后,鉴于地震后当地基础设施不完善,“伤患人员可以被第一时间送入野战医院进行救治,野战医院系统可以发挥作用。”该专家表示。
此外,地震预警系统在救援人员实施抢救时,可以用于警戒可能出现的余震,确保救援人员的安全。便携式卫星设备可以解决灾区通信不畅问题。“无人机的用途比较广泛,比如车队在行进时,无人机可以先探路,提前获知前方情况,做好应急预案,同时也可以完成应急通信等工作。”专家表示。
此次地震发生后,包括中国四维、长光卫星、天仪研究院在内的多家国内商业航天公司迅速响应,第一时间调度卫星对灾区进行拍摄,用遥感技术支援抗震救灾工作。《环球时报》记者3月31日从中国四维获悉,该公司紧急调度四维高景一号01星过境灾区,拍摄高分辨率的现场画面,并于3月30日传回。高景一号01星拍摄的卫星影像显示,地震导致缅甸伊洛瓦底江上连接曼德勒省与实皆省的地标性建筑——阿瓦大桥出现严重损毁,桥体出现坍塌。卫星影像还显示,地震造成曼德勒市区内大量建筑物倒塌,包括一些高层建筑和大型佛塔。
此外,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所属中国资源卫星应用中心紧急调度在轨卫星,通过开展卫星综合统筹、测控资源协调和成像指令修改,迅速安排高分四号卫星、高分三号卫星、环境减灾二号05星、高分七号卫星、陆地生态系统碳监测卫星等14颗卫星对灾区进行观测。
中国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甘肃数据与应用中心则依据中国民商航天应急决策统筹协调机制,共获取高分系列、资源系列、环境系列、长光系列、Airsat星座等17颗卫星的震前震后遥感数据,数据总量约为287GB。通过目视解译与深度学习相结合的方式对缅甸灾区进行综合研判。遥感数据显示,在震中曼德勒周边120公里范围内,识别出疑似受灾点位483处,其中房屋479处、道路3处、桥梁1处。建筑物完全损毁占比24.8%,重度损毁占比26.2%,中度损毁占比30.4%,无损毁占比18.6%。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