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有道理”(41)|湖南乡村博物馆:乡土文脉的活化叙事

2025-05-23 13:52:00

曾衡林

近日,2025年“5・18国际博物馆日”湖南主会场活动在益阳市开幕。开幕式上,湖南省文物局公布了湖南省首批39家乡村博物馆名单,并计划三年内建设100个乡村博物馆。

在中华文明的历史长河中,乡村始终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湖南作为文化底蕴深厚的农业大省,通过乡村博物馆的建设,在乡土文化保护与传承领域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实践。这些散落在三湘大地的文化空间,不仅是展示当地乡土文化的重要窗口,更是传承乡村文脉、丰富村民精神生活、促进乡村文旅融合发展的有力抓手,展现出独特的文化价值与时代意义。

湖南乡村博物馆,通过从器物到生活方式的全景展示,突破了传统博物馆以文物陈列为主的单一模式,致力于构建起立体多维的文化展示体系。在湘西凤凰县山江镇叭崮苗寨,苗族博物馆通过银饰锻造、苗绣制作、苗医苗药等非遗技艺的现场展演,将静态的文物展品转化为动态的文化体验。参观者不仅能近距离观赏精美的苗族服饰,还能参与传统手工艺制作过程,切身感受苗族文化的独特魅力。在湘南地区,以农耕文化为主题的博物馆通过复原传统农具、生活场景,再现了"男耕女织"的田园生活图景。衡阳常宁的农耕文化博物馆内,水车、风车、石磨等传统农具有序陈列,配合多媒体技术呈现的四季农事活动,让参观者仿佛穿越时空,置身于古老的农耕文明之中。这种全景式的展示方式,使乡土文化不再停留在书本与记忆中,而是变得可触摸、可感知。

湖南乡村博物馆,将传统技艺与现代生活需求相结合,积极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路径。怀化通道皇都侗寨侗锦博物馆,通过举办侗锦织造技艺培训班和侗锦传习所,开展侗锦文创企业扶贫,使侗锦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村里100余种披肩、服装等侗锦产品,远销北京、上海及美国、韩国等国内外市场。永州江永的女书生态博物馆,通过数字化手段,对女书文字、歌谣、习俗进行系统性记录与保护。开发女书文创产品,推出女书书法体验课程,举办女书文化艺术节,让这一世界唯一的女性文字体系从历史走向现实,从本土走向世界。这些创新实践证明,传统技艺只有与现代生活接轨,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传承与发展。

文化赋能乡村振兴,湖南乡村博物馆充分发挥文化资源优势,积极探索文旅融合发展模式。在张家界桑植县,贺龙故居纪念馆与周边的民歌博物馆、民俗文化村联动,形成了红色文化与民俗文化相结合的特色旅游线路。通过举办民歌大赛、民俗表演等活动,吸引了大量游客,带动了当地民宿、餐饮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在岳阳张谷英村,上新屋非遗展示馆与传统村落保护相结合,通过开发研学旅行、民俗体验等旅游产品,使古老村落重新焕发活力。村民通过参与文化旅游服务,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增收。

高度重视社会教育功能,湖南乡村博物馆将乡土文化教育融入学校课程与社会教育体系,通过与中小学校合作,开发乡土文化研学课程,组织学生开展田野调查、民俗体验等实践活动。在湘潭韶山南山村,毛泽东考察农民运动韶山历史陈列馆,让青少年在实地参观与互动体验中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同时,陈列馆还积极开展面向社区居民的文化讲座、技艺培训等活动,培养民众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这些教育实践活动,不仅加深了青少年对乡土文化的认知与理解,也促进了乡土文化在当代社会的传承与发展。

湖南乡村博物馆的建设与发展,是乡土文化保护与传承的生动实践,也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创新展示方式、探索非遗传承新路径、推动文旅融合发展、拓展社会教育功能,这些乡村博物馆不仅守护着湖湘大地的文化根脉,更为乡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