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3-31 08:45:00
活动现场发布了2024年度十大创新成果。
3月29日,2025第八届清华—四川科技成果对接会“科创天府·智汇蓉城”科技成果及应用场景供需对接活动在蓉举行。对接会上,“政产研协同成果转化基地”正式揭牌,发布了清华四川能源互联网研究院(以下简称“研究院”)2024年度十大创新成果以及127项“清华系”科技创新成果。
发布科技成果
多个创新项目在成都“安家”
在每年的“清华—四川”科技成果对接会上,“清华系”科技创新成果集中发布,都是当天的“重头戏”。现场,研究院正式对外发布了包括“复杂环境长大水工隧洞整体安全稳定控制关键技术”“半开放储能锂离子电池及系统”等十项重大科技创新成果,涵盖了可再生能源发电、新型储能、智能电网关键装备、能源交叉融合等创新应用场景。
此次研究院集中发布的科技成果,均以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聚焦解决行业痛点和技术瓶颈。值得注意的是,其中已有多个创新项目在成都进行了示范应用。
“去年7月,我们在成都市武侯区建成了全球首条设计产能100兆瓦时的半开放储能锂离子电池示范产线。今年我们还将在成都扩大产线,进一步拓展市场。”研究院绿色储能研究所所长、孵化公司好风光储能技术(成都)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陈永翀介绍道,该技术产品预计到2030年全球应用超5GW,市场规模达150亿元。在成都开展示范应用的还有研究院能源消费智能化研究所所长高浪团队所牵头主导的“低碳综合能源智能仿真规划系统”项目。
除了研究院发布的2024年度十大创新重大科技成果外,此次活动还聚焦新能源及智能汽车、智能制造及自动化、人工智能、生物医药及化工、电子信息、绿色环保、新材料新工艺、科教文化等领域,发布了127项清华大学科技成果。
转化基地揭牌
研究院已培育27家科创企业
活动现场,由研究院联合四川天府新区、能源互联网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共同打造的“政产研协同成果转化基地”正式揭牌。
基地将通过技术协同、场景共建加速产业集聚,带动相关产业链及产业园区高质量发展。“政产研协同成果转化基地已正式启动,希望借助这个平台,按照专业方向和产业链,联合各方创新主体,进一步推动科技成果加快转化。”研究院副院长刘毅向科技企业抛出“橄榄枝”,希望汇聚合力,共同推进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自2016年落地成都以来,研究院见证了城市科技创新的蓬勃发展,从最初的3个人发展到如今500多人。
同时,现场举行了合作签约仪式,包括研究院与天府清源控股有限责任公司等合作的4个院企项目,以及2个院系合作项目集中签约,进一步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和成果在地转化。
从“清华系”校企的深度联动,到川外企业的“孔雀西南飞”,再到创新项目在蓉孵化落地,越来越多的优质科技成果在研究院的助力下,在川落地生“金”。
清华大学电机系长聘教授、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鲁宗相介绍道,截至目前,研究院累计申请专利1000余件,完成科技成果处置29项,累计金额近6000万元;培育科技型创新企业27家。其中,包括1家准独角兽企业和8家高新技术企业,累计产值近20亿元,累计贡献税收超过2亿元,总估值60亿元,累计吸纳就业超过1100人。
低空如何“高飞”
场景创新是“破题”关键
主旨报告环节,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航空发动机研究中心副主任兰旭东在《低空经济——新质生产力的一种新经济结构》主题报告中提到,未来,低空经济将着手于打通“物流上的卡点和堵点”,积极做好基础建设和技术合作,促进建造、物流、服务、交通等领域的进步和发展。
谈及成都市低空经济产业发展的着力点,在兰旭东看来,成都已经具有了相对成熟的低空经济监管体系,可以通过政企联合打造低空飞行器试飞航线,进一步开放600米以下的低空经济产业创新场景,以示范性应用牵引法律法规完善以及低空飞行器产品更新迭代。
兰旭东预测,随着基础设施的完善,低空经济将“像汽车普及一样改变社会”,成为新质生产力的典型代表。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记者 黄雪松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