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5-23 11:12:00
潮新闻客户端 董柏年
一场骤雨倾泻而下,为翠绿的大地披上一层晶莹剔透的纱衣。在曹娥江与钱塘江交汇处,江面氤氲着薄雾,千吨级货轮如灵动的墨痕,缓缓穿行,将眼前景致晕染成一幅流动的水墨画卷。
江畔,如峰江湾园农庄内,上百亩葡萄园在雨水的润泽下愈发生机勃勃。一串串豌豆大小的碧绿葡萄缀满藤蔓,宛如大自然精心排列的翡翠珠帘。然而,令人诧异的一幕正在园内上演——头戴遮阳巾、手持银剪的妇女们,正将完好无损的葡萄粒甚至整串果实剪下,晶莹的果粒散落满地,让人不禁心生惋惜。
“这是在‘剪葡萄’。”农庄主人王建锋道出其中玄机。在多数人的认知里,剪葡萄是修剪残枝、抑制藤蔓疯长的常规操作,但这里的“剪葡萄”却另有深意。绍兴市上虞区早年以手挖肩挑的方式围垦大片滩涂,而这些盐碱地不适宜多数作物生长,却成了葡萄的乐土。尤其是盖北镇,素有“江南吐鲁番”之称,曾经,农户种植的巨峰葡萄养护粗放,鲜少有人刻意疏果。直到“阳光玫瑰”这一新品种引入,才催生出“剪葡萄”这一特殊行当。阳光玫瑰结果率极高,果实过于密集会影响生长,为保证每颗葡萄都能达到最佳品质,疏果便成了种植环节的关键“必修课”。
别小看这看似简单的剪摘动作,想要做到稳、准、快,没有三五年的功力根本无法驾驭。在园中,一位身形娇小、皮肤黝黑的云南姑娘格外引人注目。她目光专注,手中剪刀“咔嚓、咔嚓”地舞动,一颗颗葡萄如雨点般落下,动作行云流水。
攀谈中得知,她来自云南红河,已有十年“剪葡萄”经验。通过经纪人组织,像她这样的“剪刀客”,与百余位老乡一道,从云南奔赴上虞。每修剪一串葡萄可得工钱1.1元。为了多劳多得,她们凌晨4点便起床劳作,夜晚头戴头灯奋战至10点。经验丰富的“剪刀客”,一天能修剪1500串,收入颇为可观。然而,这份工作远非想象中轻松——长时间站立、重复机械的动作,对体力和耐力都是极大考验;江南湿热的气候,加之葡萄园大棚内密不透风,更是让习惯了四季如春的云南人倍感煎熬。
不过,“剪刀客”们的待遇也相当不错:往返机票、大巴接送全包,食宿安排在宾馆,饮食标准更是农庄待客级别的。能被选中北上务工的,都是百里挑一的高手。
剪葡萄看似简单,实则暗藏门道——果实间距必须均匀,稍有分神,锋利的剪刀就可能划破果皮,导致果实成熟后溃烂,一旦出现这种失误,便会被立即辞退。
也正因如此,庄主们对剪后成果验收极为严格。就像王建锋心中的“4个18”标准:每串葡萄长18厘米、单粒重18克、甜度达18度,售价更是定格在18元。这严苛的标准,既是对品质的追求,更是对消费者味蕾的郑重承诺。
如同追花逐蜜的养蜂人,这些“剪刀客”也会随着季节与气温变化迁徙,不久后,江苏、山东乃至更北的葡萄园里,又将出现她们忙碌的身影。
“剪刀客”群体的兴起,不仅见证了葡萄产业从粗放走向精细的蜕变,更标志着云贵地区的劳务输出,正从简单体力型向技术型悄然转型,为乡村振兴注入全新活力。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