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瞭望|中国烟火气何以“飘香”海外

2025-04-01 07:54:00

新重庆-重庆日报 冉苗俊

走出国门,中国的哪些话题、内容更令人感兴趣?

前不久,参考智库与世研指数联合发布“中国城市海外社交媒体传播力指数(2025年2月号)”。透过相关数据可以看到,海外受众对中华历史文化、时尚潮流、自然风光乃至日常生活等人文议题的探索欲持续提升,互动积极,助推此类话题的传播热度走高。

中国人文气质海外圈粉,彰显出中华文化的强大魅力与蓬勃生命力。升腾的烟火、热闹的街巷,是生活的诗意,更是文化的具象表达。包括历史人文在内的中国“烟火气”何以“飘香”海外?如何让更多海外受众看到真实的中国?这考验着我们在国际传播和文化交流方面的创新与智慧。

外国友人在英国伦敦议会大厦前与汉服爱好者合影留念。记者 李颖 摄/新华社

杭州千岛湖机场的巡检机器人获海外网友关注;青岛的啤酒文化和春节节日氛围,引发海外网友共鸣。如今,中国烟火气的海外传播正在书写新的叙事。

中国烟火气的海外出圈,已不是单一的文化符号输出,而是演变为一场融合科技赋能、生活美学与情感共鸣的立体传播革命。

文化共鸣与生活美学的交流互鉴。成都茶馆升起的袅袅茶香、重庆立体交通网络中奔驰着的“黄色法拉利”、黑河夜市上中俄双语交织的吆喝声……这些充满市井气息的场景,通过短视频与直播技术,构建了一个个“数字体验馆”。

李子柒穿着非遗技艺制作的服饰在田间劳作,“滇西小哥”用山泉水烹煮着云南野菌,她们将农耕文明的质朴与东方美学的意境,转化成全球都能理解的视觉语言。

中国各个城市升腾着的烟火气,就像一个个文化使者,将中国的文化美学,编织成全球都能读懂的视觉故事,串联起海外传播中温暖人心的文化纽带。

这也体现在对城市空间的叙事转型。厦门通过航拍白交祠村的梯田,展现其山峦叠嶂、云雾缭绕的山水画卷之美,让《大鱼海棠》的东方奇幻照进现实。“科技+人文”的双轮驱动,既保留了文化原乡的真实性,又赋予其未来感的想象空间。

技术赋能与多维传播的完美呈现。技术赋能是中国文化多样化呈现和全球化传播的重要推手。比如,数字技术的兴起,为敦煌文化跨越时空藩篱开辟了新路径,2024年,“数字敦煌”资源库访问量突破2300万次,覆盖全球78个国家。

中国烟火故事的海外传播,正逐渐突破传统的传播模式,构建起“官方主导+民间自发+技术赋能”的立体传播矩阵。

在传播主体层面,“借嘴说话”模式成效显著,外籍网红的“他者视角”很大程度上消解了文化隔阂。比如说,歪果仁研究协会的高佑思、自媒体博主“曹操”等,通过分享在中国的日常生活、文化体验等内容,吸引了大量粉丝。

2025重庆马拉松现场,完赛的外国选手合影留念。记者 齐岚森 摄/视觉重庆

中国城市的市井魅力正突破地理边界,在数字空间构建起新的文化坐标系。看似寻常的生活图景,折射出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悄然嬗变。

对外传播不只有“宏大叙事”。传统的对外传播中,“宏大叙事”占据了较大篇幅。市井烟火气的独特价值,在于其增加了“微观叙事”。北京照片墙账号发布的王府井人民食集的图片网帖获赞1.3万次,广州YouTube账号通过外国游客视角展现24小时城市体验的视频观看量达3.1万次……中国烟火气的出圈,揭示着一个重要规律:当镜头对准街头巷尾的早餐摊、暮色中的广场舞、巷弄里的手艺人时,文化折扣效应就会在无声无息间逐渐消解。

重塑国家形象的感知维度。英国“品牌金融”咨询公司近期发布的《2025年全球软实力指数》显示,中国的软实力排名从去年的全球第三上升至第二。从“中国烟火气海外圈粉”一事可见,位次的变化绝非偶然。

DeepSeek在全球科技圈掀起波澜,成都茶馆里的川剧变脸相关话题在TikTok屡屡破圈;《哪吒之魔童闹海》以东方美学震撼全球影院,重庆火锅的沸腾声在海外美食博主视频中构成诱人的文化声浪……这种“软硬交织”的传播,将科技创新的“硬实力”与文化生活的“软实力”巧妙融合,突破了以往的传播局限,以更加丰富、生动、鲜活的形式,让世界看到一个既有科技高度又有生活气息、既有创新活力又有历史底蕴的中国。

构建文明对话的新界面。深圳舞剧《咏春》全球巡演200多场,平均年龄26岁的演员们用身体语言讲述中国功夫哲学;在“in舟山 连世界”国际传播活动中,外籍留学生化身主播,让渔村文化在106家媒体的报道中焕发新生。这些实践印证着重要理念:人文交流的深度,取决于生活场景的共享程度。

烟火气创造的对话场域,具有超越语言的传播穿透力。在数字时代的文化舞台上,让煎饼馃子的香气与量子计算的数据流共舞,正是中国文化软实力升级的最生动注脚。这种来自市井的“温柔力量”,终将在全球文化版图上绘就独特的东方意象。

渝中区李子坝观景平台,外国游客与轨道列车合影留念。记者 齐岚森 摄/视觉重庆

在参考智库公布的榜单中,重庆海外社交媒体传播力指数跻身前十。

一直以来,重庆被誉为“8D魔幻之都”。近来,李子坝站的“轨道穿楼”蜚声海外,“错位表演生吞列车”“打卡李子坝你张嘴了吗”等话题热度不断提升,外交部发言人毛宁更是在海外社交媒体上向全球发出“打卡邀约”,推荐重庆轨道交通2号线李子坝站“轨道穿楼”奇观。

重庆等城市在海外出圈,给我们提出了一个新的命题:跨越时空与文化的传播,如何更得人心?

用好共情传播这把打开彼此心门的钥匙。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用情用力讲好中国故事,向世界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近年来,“共情传播”成为跨越业界与学界的热词。在国际传播中讲好中国故事,在文化差异中寻求最大公约数,需要构建“双向奔赴”的情感共振场域,让海外受众在情感共鸣中触摸中国文化的肌理,感受中国浓浓的烟火气息。

李子柒之所以在海外出圈,很大一个原因,就是她用诗意的田园生活构建跨文化共情。当共情传播找到具象载体,当沉浸体验被注入情感温度,中国故事就能突破文化折扣的藩篱。

传播也要讲究体感,用“沉浸式体验”的传播完成文化解码。北京胡同的VR漫游让观众用第一视角触摸斑驳的砖墙,苏州评弹的3D音效重现吴侬软语的韵律,“轨道列车穿楼”将重庆赛博朋克的氛围感拉满……烟火气传播需要创造可交互、可进入的文化空间。这种全感官包裹的传播方式,可以突破传统影像的扁平化呈现,使受众不再局限于“听说”“好像”的刻板印象中,而是可以在虚拟场景中亲身完成文化解码。

国际传播要实现沉浸体验,需技术赋能与文化共鸣并重。元宇宙、VR/AR等数字技术可构建虚实交融场景,但更重要的是内容层面的创新叙事,将传统文化转化为可互动的“活态资源”。正如游戏《黑神话:悟空》重构西游宇宙,用现代视角诠释孙悟空的反抗精神,引发全球玩家主动研读《西游记》。这种叙事革新使文化不再曲高和寡,而是成为可触摸、可共情的时代符号。

烟火气下是一个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当国际传播从宏大叙事转向微观生活,从文化输出转向情感共振,那些升腾在中国街巷里的烟火,终将在世界文明的星空中绽放独特的光彩。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