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5-06 20:02:00
潮新闻客户端 通讯员 张紫懿
5月1日下午,一场关于哲学危险性与政治可能性的深度对话在莫干山·三联思想库展开。
中山大学教授陈建洪携新书《远离苏格拉底》,与中国社科院陆建德、跨界设计师王亥、青年学者王慕洁共同探讨了哲学爱欲、真理追求与政治现实的复杂纠缠。这场对谈是“大家·大家的阅读”的一部分,四位学者就哲学与政治等问题展开思想交锋,恰如书中讨论的苏格拉底式诘问——从日常语言出发,最终抵达对哲学的恒久困境的尖锐叩击。
理解哲学,从日常开始
陈建洪教授在介绍新书时表示:“本书主要研究柏拉图对话中的苏格拉底形象,是从政治哲学的角度理解苏格拉底的尝试。”书名《远离苏格拉底》,并非真的要大家远离苏格拉底,而是试图理解这位奠定西方文明基石的哲学家。陈教授继续指出:“人类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人物往往是不写书的人——孔子、耶稣、苏格拉底。特别是苏格拉底,他通过对话建立的理性传统,构成了西方文明的重要底色。”
《远离苏格拉底》的写作,接续的是古希腊哲学对话的传统。陈建洪教授提到,现在的哲学都离日常认知太远,所以希望尝试能够从日常的语言去理解哲学问题,而不是说从一开始用非常多的术语,这样只会把大家都隔绝在哲学之外。回到哲学的源头,像柏拉图的作品,其实就是对话,对话就是从我们日常对某些事物的认知开始。《理想国》对于正义的讨论,《会饮》中对于爱的讨论,《斐多》中对于死亡的讨论,无不始于日常,又指向终极真理。
哲学戏剧与思想现场
陈建洪特别强调了柏拉图对话的戏剧性特征:“这些对话具有强烈的戏剧性和自传性。《会饮篇》就展现了这样一个现场,它展现了哲学思考的现场性和对话性。”在《会饮》的酒会场景中,参与者每个人发表一篇关于“爱”的讲话,其中关于爱的很多定义,深刻地影响着整个西方关于爱的认知,也体现了哲学“爱智慧”的本质。陈教授认为,酒会参与者对爱的讨论既根植于日常经验,又超越了常识认知,展现了哲学思考的辩证过程。正是在这样的“现场”中,哲学思考获得了生命力。
对此,王亥回应道:“真正的哲学思考就像戏剧表演一样具有现场性。每一次对话都是独特的,这要求参与者全身心投入。”哲学对话这种形式本身就体现了哲学的本质——它不是教条式的说教,而是活生生的思想交流。每一次对话都是独特的,就像戏剧表演一样具有不可复制的现场感。
保卫哲学的可能性
针对“哲学与政治的冲突”这一核心问题,王慕洁提问道,哲学若始于日常,终结于颠覆,它是否必然违背政治共同体的稳定需求?
陈建洪教授认为,要回答这个问题,可以回到柏拉图的对话。在这些哲学对话中,追问不断进行,原有的概念不断被颠覆,到最后发现不能形成对某个问题的确切答案,然后就只好自己去思考应该究竟如何认识这个问题。在这个意义上,哲学多多少少会对常识理解造成一些革命性认识——从负面来讲,就是颠覆性认识。这种认识跟我们日常的伦理相悖,因为会造成颠覆习俗的危险。“大家大概知道中世纪时有很多科学家被烧死,这就是因为科学认知威胁到了当时的日常认知。哲学的颠覆性和危险性也是同样的道理。”回到《会饮》这篇对话,陈建洪教授说,古希腊人在酒会上讨论爱的本质,这种看似平常的对话最终却颠覆了人们对爱的常规认知。“哲学总是这样,从日常语言出发,却通过辩证推演瓦解习俗权威,这种‘解构逻辑’使哲学天然具有反社会属性,而雅典民主处死苏格拉底,正是政治共同体对‘哲学疯狂’的本能防御。”
为了避免与政治处在始终不断的冲突中,一种全新的哲学研究形式将成为必然。陈建洪教授将其命名为“远离苏格拉底”。“‘远离苏格拉底’并非否定哲学,而是警惕哲学无节制的颠覆性。”柏拉图《理想国》中的哲人王寓言揭示了根本矛盾:卓越的政治家必须既能驾驭现实政治,又能承受哲学的批判锋芒。哲学若彻底悬置现实价值,就会成为焚毁城邦的烈焰;若完全驯服于现实,又失去了批判的力量。唯有在批判与建制的动态平衡中,哲学才能真正服务于公共福祉。在这个意义上,苏格拉底之死不是哲学的终结,而是其生命力的证明。
在活动的最后,陈建洪教授在现场为读者做新书《远离苏格拉底》的签售。
据悉,《远离苏格拉底》已于2025年4月由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该书回归古希腊哲学源头,通过解读《会饮》等柏拉图对话,探讨爱欲、真理与政治的永恒张力,为当代读者提供了一条既清醒又温厚的思想路径。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