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13 09:51:00
转型升级占领高端市场,生产订单排到2029年……近年来,作为造船大省的山东,频频发力智能制造,快速提升船舶建造质量和效率。
中国是全球造船业第一大国,而在中国的造船版图中,支撑环渤海造船基地的,就是来自山东的青烟威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产业集群。在这里,集聚了140多家规模以上总装建造及配套企业,是山东七个国家级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之一。
在全球绿色转型的浪潮中,山东造船产业正踏着时代的节拍,“乘风破浪”地迈向世界舞台。
“众人划桨”开动产业集群的“大船”。
从产业格局看,青岛、烟台、威海三地“主业突出、功能互补”,为打造青烟威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产业集群形成了有力的“三角形”支撑。
在山东半岛沿海城市群,已形成差异化发展格局。
青岛作为产业龙头,正通过“强链补链延链”战略打造世界级产业高地,重点推进“国信”“深蓝”系列高端养殖装备产业化运营,加速建设深海矿产开发全国重点实验室等国家级科研平台,同步实施“星海互联”科技示范工程培育海洋物联网新业态。
威海作为省内三大基地之一,以数字化转型为抓手推动产业能级跃升,一方面引导传统船舶制造向智能化方向转型,另一方面重点培育海上风电装备全产业链,积极创建省级现代海洋特色产业集聚区。
烟台则构建了“三主三辅”的完整产业链体系:以船舶海工、渔业装备、新能源装备为主导,配套发展研发设计、关键设备制造、运维服务等环节。通过高标准建设龙口海洋高新区、引进崂山实验室海岛零碳研究中心等创新载体,持续强化海洋科技支撑能力。三地协同发展正推动山东半岛形成船舶海工装备产业的集群优势。
青岛、威海、烟台共同发力又各具特色,让青烟威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产业集群串珠成链。
科技创新扬起新能源的“风帆”。
绿色动能,是国际航运的发展方向。作为山东最大的船企和船舶产业链的链主,目前在整个厂区的船坞排得是满满当当,在建船型都具有很高的技术含量。
比如,在建的21万吨LNG双燃料船是目前市场上主流的绿色燃料船型。31.9万吨超大型原油轮是山东船企目前承接的最大吨位的原油运输船。
从减排能力来看,LNG和甲醇作为燃料可以分别减少21%和10%的二氧化碳,而氨燃料可以减少95%,但是制造氨燃料船却要攻克重重难关。
比如,最关键的绿色“心脏”问题。山东船企创新研制出的发动机,高度超过10米,虽然体积庞大但是它的每个零部件要达到0.01毫米的加工精度,比一根头发丝还要细。还如,燃料供给系统是另一个需要解决的难题。山东从省级层面加强引导支持。“船用LNG、氨气、甲醇双燃料供给系统开发”项目获山东省重点研发计划立项,提供1450万元的资金支持。项目由青岛双瑞牵头,中船发动机、山东海运、哈工程烟台研究院等多家企事业单位共同参与。
随着主要技术难题被一一攻克,氨燃料船的建造,也将成为山东造船产业的新名片。
精耕深海锚定商业航天的“航向”。
山东在深海空天产业链稳扎稳打,向新质生产力要未来。海洋科研实力全国领先,海工装备是传统强项,商业航天快速崛起。
截至目前,山东共有海阳、日照和威海三个海上发射点位。作为我国“最年轻”的卫星发射基地,也是我国唯一一个海上发射母港,东方航天港已完成16次海上发射任务,累计将93颗卫星送入太空。当全球航天进入“高频次、低成本、可回收”时代,山东15.86万平方公里的毗邻海域面积显露出其独特的战略价值。
在山东空天战略规划蓝图上,航天产业从来不是“单打独斗”。山东坚持全省“一盘棋”,济青烟三核引领,多点协同发力,在空天版图上演绎着“点石成金”的现代神话。
2021年,济南出台首个空天信息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开辟了空天信息产业这个新赛道,成为全国首个完成商业航天“通信、导航、遥感”卫星全面布局的城市;烟台将航天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全面推进“东方航天港”重大工程建设,加快培育航天(卫星)产业生态……
不止于地方层面的探索,山东还出台了航空航天产业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建设国际领先的商业航天海上发射母港、国家级商业航天产业基地,加快推动全省航空航天产业跨越发展。
深海探索永无止境,问天之路未有穷期。山东正在用绿色创新的实践证明,在追逐星辰大海的征程中,深海空天产业链正与各领域深度融合,赋能山东经济社会的转型,在“山东制造”的升级之路上,继续“乘风破浪”,打开无限可能。(文/李振华)
闪电评论,欢迎投稿!
投稿邮箱:qilushiping@iqil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