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4-21 16:26:00
山西青铜博物馆内,公众聚精会神欣赏古籍。
傅增湘题跋的明影抄宋绍兴淮南路转运司刻本《史记集解》已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
山西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就像一本永远翻不完的精彩大书,而古籍,就是这本书里最璀璨夺目的篇章,记录着先辈们的智慧和故事。4月18日上午,“晋国垂棘——中华古籍里的山西先贤”展在山西博物院分馆山西青铜博物馆开幕,本次展览系统展出了50余部、近500册珍贵古籍,全面呈现从先秦至清末山西先贤的学术成就与思想脉络,为观众开启了一场穿越千年的文化对话。
千载难逢,晋博古籍“家底”首亮相
提到山西博物院,看青铜器、石佛造像比较有代表性,你肯定想不到,在这里还有很多珍贵的历史古籍藏本,数量多达12万余册,其中善本超过5000册,涵盖晋、唐、宋、元至明清等多个时期。此次古籍善本“家底”的集中亮相,不仅是首秀,也是山西博物院在古籍展览方向上的首次尝试。
何为古籍?何为善本?所谓古籍,一般认为是指1911年以前产生的汉文书籍,及民国之前产生的中国古代典籍。“善本”的判定则有着一套被广泛认可的标准体系,即“三性”与“九条”。“三性”是指书籍的历史文物性、学术资料性、艺术代表性;“九条”则是更为细致明确的判断标准,主要用于界定书籍是否属于古籍范畴。本次“晋国垂棘”展出的50余部古籍中,善本占比达五分之一。
山西博物院不仅是“国家级古籍修复中心”,也是“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它的古籍存量和文化底蕴已达到了“天花板”的级别。此时,你是不是越发觉得这场展览特别难得了呢?
邂逅相遇,你能见到的山西籍名家
作为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山西是中华文化滥觞之地,亦是历史回响之所,在这片土地上不乏名人志士。在本次展览中,你就能看到山西籍名家的文脉风骨,领略到他们的文化精髓。
第一单元名为“晋风淳远”,可以从《荀子·劝学篇》中重温“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第二单元“盛世繁星”,与王勃《滕王阁序》相遇,那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会不禁让人脱口而出。第三单元“千年流韵”,依托《三国演义》罗贯中绝妙的文笔,关云长单刀赴会的场景仿若就在眼前。在第四单元“山右新风”里,大家能看到中国近代开眼看世界的先驱之一,山西人徐继畬撰写的《瀛环志略》,书中“地球”二字以及世界地图,让人亲眼见证古籍中的“世界”,暗自怦然心动。
展柜前,虽然我们看到的是不会移动的图书和文字,但它们却共同勾勒出三晋大地对中华文脉的卓越贡献,展现了古籍作为文明火种、思想灯塔的永恒价值。
精心守护,古籍背后的文化接力
一本书籍,传承百年之久,接近“完美”地呈现在大众眼前。这场看似浪漫的邂逅,实则饱含很多文保工作者的辛苦付出,从整理保护到修复,每一本书、每一页纸,都穿越了璀璨历史,都得到了后人的“尊重”,这也是新时代文博人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接力和传承。
古籍善本作为纸质文物,相较于青铜器、陶瓷等材质更加脆弱。为了古籍的“健康”,此次布展工作精细而严格。先说展柜,这是恒温恒湿的,古籍在展柜内不仅有适宜的生活温度,并且与外部环境完全隔绝,以防止霉菌、虫害对古籍的侵蚀。同时,为避免长期直射光加速纸张老化,展厅采用低照度冷光源。此外,策展团队对展陈材料的安全性也进行了严格把关,所有与古籍接触的材质都经过严格筛选,确保不会释放有害物质,以防止对古籍造成二次损害。在工作人员千挑万选、百般呵护下,古籍达到了最佳出展状态。除此之外,策展团队也要让观众有好的观展体验。展厅将设置古籍知识科普区,介绍古籍的内容结构和版式信息、山西古代响当当的历史人物、脍炙人口的经典篇章等内容,让观众不仅能看懂还能有共鸣。
山西晚报记者 孙轶琼
特别推荐
在数量庞大、类型丰富的藏书展品中,着重为大家推荐明影抄本《史记集解》,这是南宋时期由山西籍史学家裴骃所著,随后藏书家傅增湘题跋的明影抄宋绍兴淮南路转运司刻本,该书已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
该书虽不是原本,却体现了颇为精妙的影抄工艺,摹写者需要以近乎严苛的精度复现原书风貌,所以本书采用了“覆纸透影、纤毫毕现”的摹写技法,如同古籍的“光学扫描”。据山西省图书馆研究馆员范月珍在展览现场介绍,当宋绍兴淮南路转运司刻本《史记集解》原本失传后,傅增湘收藏的明影抄本便成为探析宋代版刻特征的“时光胶囊”,其承载的字体形态、版式规制等物质性信息,使今人得以窥见宋代典籍的原始样态,这也是其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的核心价值。
古籍的珍贵不仅在于它的“年龄”,更因为它的“内涵”,4月23日恰逢第30个世界读书日,春光正好读书时,就让我们以古籍为窗,透过浩如烟海的典籍,共同触摸中华文明的厚重与脉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