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电网研发海上风电柔性直流装备,深远海风电稳定送入陆上电网

2025-03-31 21:22:00

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重大成果专场新闻发布会3月31日举行。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副院长贺之渊解读了“海上风电柔性直流装备”成果。国家电网团队首创了海上风电柔性直流构网送出技术,研制出百万千瓦级高经济性适海型柔性直流换流装备,换流装备功率密度提升37%,海上换流平台体积减小20%,工程整体成本降低15%,可将200公里以上的数百万千瓦深远海风电稳定、高效送入陆上电网。

柔性直流输电技术被誉为“深海电力高速公路”

在全球积极推进能源转型的大背景下,我国海上风电发展正迎来前所未有的机遇,而海上风电柔性直流装备则是其中的关键一环。我国海上风电资源丰富,预计到2030年,我国海上风电装机容量将达到2亿千瓦,相当于10个三峡工程。

随着中国近海可开发风电区域逐步饱和,开发远海风电势在必行。然而当离岸送出距离超70千米后,近海风电中采用的交流输电将无法适用,必须采用柔性直流技术。柔性直流是新一代输电技术,被誉为“深海电力高速公路”,也是目前国际主流的远海风电送出技术方案。

突破海上风电柔性直流送出关键技术与装备,不仅是解决我国远海风电规模化开发与高效送出,推进能源清洁转型和实施“双碳”战略的需要,更是保障能源安全的必然选择。

设备可将百公里以上深远海风电稳定送入陆上电网

海上风电柔性直流送出对装备的性能要求极高,它不仅要满足海上恶劣运行环境要求,还要高度紧凑化。

国家电网公司历时十余年,攻克了控制、设计、运维等系列技术难题,研制出全球输电能力最强、集成度最高的海上风电柔性直流装备,可将百公里以上的深远海风电稳定、高效送入陆上电网,引领了远海风电柔性直流技术的发展。

“在我们的装备中,首次采用了海风-柔直一体化构网控制技术,能够让原本波动的海上风电,像同步发电机一样来快速调节功率响应电网需求。”他说,这项技术对未来高比例新能源接入,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有重要作用。

国家电网公司提出了数千功率模块高电压大电流下的协同变换技术,换流容量达到3000MW,可以满足300万户家庭的用电需求。通过对换流装备设计的多次迭代优化,换流平台的体积和重量大幅下降,工程整体成本降低15%。

同时,为了满足远距离海运的需求,他们提出了多层级抗振减振方法,并对波浪、洋流、海风等多种海况进行了模拟,在国际上首次通过了万海里级海运抗振等效测试。为了满足海上平台特殊的运维需求,项目采用了远程监测和智能化检修技术,研发了系列专用检修工装,实现了海上换流站无人值守和便捷化运维,年度检修时间由常规的两周缩短至4天。

通过这一系列的创新,团队构建了百万千瓦级远海风电送出柔性直流技术体系,实现了从基础器件到装备整机的全面国产化,多项技术为国际首创,形成93项发明专利。

远海风电技术将向更大容量发展

此次成果破解了深远海风电外送难题,展望未来远海风电时,贺之渊表示,未来随着技术的进步,远海风电技术主要向三个方面发展。

首先,向着更大容量发展。随着新的器件、直流电缆的研发,传输容量将进一步提升至3000兆瓦甚至更高,换流装备和平台也将更加紧凑。

其次,向着网络化发展。目前输电还是一条一条、点对点的输送方式,随着未来开发规模的增大,将逐步形成多端甚至在海上形成类似交流的网状传输方式,提高了海上风电的利用率,也使得海上风电的传输更加可靠。

此外,向着全直流化发展。当前的成果是把风机发出的交流电变换成直流电,送到陆地上,变换的环节比较多。未来考虑让风机直接发出直流电,直接输送到陆地上,减少了变换环节,传输效率更高,装备也更加轻型、紧凑。

新京报记者 张璐

编辑 樊一婧 校对 李立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