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阳河保护区:科技为翼,数字织就生态监测网

2025-05-07 21:06:00

近日,贵州麻阳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一楼会议室,大屏幕上跳动着实时传输的生态影像:红外相机记录下黑叶猴在岩壁间腾跃的矫健身姿,双光枪机捕捉到红白鼯鼠深夜觅食的灵动画面。

麻阳河保护区河谷停歇的黑叶猴。

4月23日的自然教育活动现场,50余名西部计划志愿者目不转睛地盯着屏幕,仿佛置身于这片神秘的喀斯特秘境。

曾经,麻阳河的生态监测面临重重挑战。广袤的31113.43hm²保护区内,山峦起伏、植被茂密,传统人工巡护不仅效率低,还难以捕捉野生动物的真实活动轨迹。

“过去,我们要靠双脚翻山越岭,一个月才能完成一次全面巡查,很多珍稀物种的踪迹转瞬即逝。”保护区工作人员回忆道。

如今,科技为生态保护装上了“千里眼”“顺风耳”。200余台红外相机如同静默的哨兵,分布在黑叶猴栖息地的各个角落,全天候记录着3915个物种的生活百态;99个野外视频监控设备组成智能监测网络,结合无人机巡护与AI数据分析技术,科研人员能够精准掌握黑叶猴的活动规律、种群动态,甚至提前预警栖息地变化。

“现在,我们坐在监控室就能实时追踪黑叶猴家族的动向,为保护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保护区管理局局长吴安康介绍。

科技赋能不仅提升了监测效率,更推动了保护工作的精细化。通过对红外相机数据的长期分析,科研团队发现黑叶猴对特定树种的偏好,为“自助果林”的选址和种植提供了指导;无人机巡护则帮助识别非法入侵和生态破坏隐患,及时采取保护措施。数字技术,正成为守护麻阳河生态安全的坚固屏障。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施平

一审 田勇

二审 杨聪

三审 朱邪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