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11 09:57:00
野生菌虽鲜美却暗藏风险,每年因误食毒蘑菇中毒的事件屡见不鲜。
7月11日,上游新闻记者从重庆市急救医疗中心获悉,9日下午,该院收治了一对因误食毒蘑菇引发中毒的老夫妻,经过医护人员的救治,目前两名患者病情已相对稳定。
胡红玲正在为食用蘑菇中毒夫妻俩中的男性患者进行床旁治疗。
吃了毒蘑菇 夫妻俩进了ICU
夫妻二人居住在铜梁区,9日中午,两人吃完午饭后40分钟左右陆续出现呕吐腹泻等症状,已经80多岁的丈夫很快陷入昏迷,妻子拨打的120。夫妻俩在铜梁当地进行救治后,又通过救护车转至重庆市医疗救治中心抢救。
重庆市急救医疗中心医生对夫妻俩进行了全方位检查,确认夫妻俩是吃了野蘑菇后出现了神经精神型-毒蕈碱中毒。经过一系列的综合救治,目前,夫妻俩情况已经稳定,正在该院EICU进行后续治疗。
“平均每个月有5~10例食源性中毒病人。”急救中心急诊科主治医生胡红玲介绍。
食源性中毒,主要是指摄入了含有有毒有害物质的食物后引起的急性中毒性疾病,常见类型包括细菌性食物中毒、真菌毒素中毒、动物性食物中毒等。毒蘑菇中毒就属于真菌毒素中毒,其症状表现多样,除了常见的胃肠道症状外,还可能出现神经精神症状、溶血症状、肝脏损害症状等,严重者甚至会危及生命。
6~8月川渝地区野生菌繁盛
夏季是野生蘑菇生长旺季,尤其6~8月为毒蘑菇高发期。近期重庆气温升高且降雨增多,湿度骤升,潮湿环境下毒蘑菇与可食用蘑菇易混杂生长。许多毒蘑菇与可食用蘑菇外形相似,难以分辨。
胡红玲介绍,云贵川渝地区毒蘑菇根据常见中毒类型可分为胃肠炎型、神经精神型、肝损害型、肾损害型、溶血型等。
胃肠型毒蘑菇主要有黄粉末牛肝菌(俗名黄蘑菇)、毛头乳菇、毒红菇、硫磺菌、月夜菌;神经型毒蘑菇主要有小豹斑鹅膏(俗名满天星)、网孢海氏牛肝菌(俗名见手青);溶血型毒蘑菇主要有赭鹿花菌(俗名赭马鞍菌)。“毒鹅膏”可造成以急性肝衰竭为主要表现的多器官功能不全,是世界上最致命的蘑菇之一,占蘑菇致死病例的90%以上。
如何预防毒蘑菇中毒? 两个原则很重要
胡红玲医生表示,毒蘑菇中毒目前尚无针对性解毒剂,临床救治主要以维持生命体征稳定、保护重要脏器功能和促进毒素代谢及排泄为主。因此,预防是关键。
在此特别提醒:一是坚持“三不”原则,不采摘、不购买、不食用野生蘑菇,从源头杜绝中毒风险;二是牢记“留样存证”原则。市民朋友可以在烹煮蘑菇之前拍摄清晰的形态照片,留存适量蘑菇样本,以便医务人员快速识别毒蘑菇种类、判断毒素类型,从而进行针对性治疗,为抢救争取宝贵时间。
新闻多一点>>
吃了毒蘑菇,怎么办?
重庆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提醒:
春夏季野生蘑菇生长茂盛,有毒蘑菇和无毒蘑菇难辨认,若实在不小心当了“菇勇者”,这份急救指南请收好。
1、立即拨打急救电话,前往医院治疗;
2、采用简易的方法进行催吐、导泻:如大量饮用温开水或稀盐水,然后用汤勺等硬质东西或用手指(最好用布包着指头)刺激咽部,促使呕吐,排除体内未被吸收的残菌,减少毒素吸收。
3、可以给患者饮用少量盐糖水,补充体液,防止反复呕吐导致的脱水、休克。
4、已昏迷的患者,不要强行灌水,以防止窒息,并为患者加盖毛毯保暖;
5、保留中毒患者食用的剩余蘑菇,供专业人员救治参考,及时检验查明中毒原因;
6、共同食用相同蘑菇的人员,无论是否发病,应立即到医院进行检查;
7、对于具有6小时以上潜伏期的中毒患者,需及时送至医院进行治疗。
上游新闻记者 石亨 实习生 陈鑫 李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