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11 09:39:27 作者:苦行僧225
广义上讲,所谓北伐通常泛指南方政权出兵北方政权,谋求统一中国的战争。中国历史上北伐战争其实不计其数,但大都胜少败多,那些著名的北伐战争就包括:
三国时期诸葛亮北伐。诸葛亮北伐又称诸葛亮北伐中原,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为了匡扶汉室,统一中原,从228年春至234年冬先后兵出汉中,对曹魏发动的五次战争。最终以234年秋,诸葛亮逝世,汉军退回汉中,至此诸葛亮北伐而告结束。
东晋祖逖、桓温、刘裕北伐。祖逖北伐是指东晋初年由祖逖领导的北伐。祖逖曾一度收复黄河以南大片土地,但及后因朝廷内乱,在他死后北伐功败垂成。祖逖是一位极受人民爱戴的将领,“闻鸡起舞”的故事讲的就是他。桓温北伐是指东晋大将桓温进行的征讨北方、收复故土的战争。前后进行了三次北伐,第一次北伐是以关中长安为目标;第二次北伐是进兵洛阳;第三次北伐是伐燕。但很遗憾,三次北伐均以失败告终。刘裕北伐是指中国东晋义熙五年(409年)至义熙十二年(416年)刘裕率东晋军,发动北伐中原的战役,共有两次。这两次战役,刘裕善择战机,部署周密,军事政治处置得当,将军事进攻与政治攻心相结合,稳扎稳打,掌握主动,一举获胜。虽然收复了很多失地,但还是没有统一全国,长安也在一年后得而复失。刘裕北伐是东晋和南朝历史上最成功的一次北伐,只是最后的时机不合适,外加天公不作美,否则刘裕很有可能完成天下一统的历史重任。
南北朝时期宋文帝元嘉北伐。宋文帝元嘉北伐是指宋文帝元嘉时期分别于元嘉七年、二十七年、二十九年发动三次北伐,目的在于与北魏争夺对河南的控制权,恢复和巩固刘裕北伐的成就。宋文帝北伐是南朝四代中声势最为浩大的一次北伐,但结局却是,南朝国力发生了巨大的耗损,北伐大业也草草收场,“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南朝也因此失去了对北方的优势,被拓跋焘一人逆转了局势,成就了北魏战神的名号。
南宋时期岳飞、张浚、韩侂胄北伐。岳飞北伐也称岳飞抗金,是在宋高宗时期女真贵族对南宋的战争中掳掠残杀,对地方经济造成严重破坏的情况下进行的。岳飞保卫了人民的生命财产,保卫了中原地区较高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符合广大人民利益,功绩不可磨灭。但南宋朝廷懦弱,奸臣当道,岳飞最终被秦桧所害。张浚北伐也称隆兴北伐,指的是南宋孝宗隆兴年间的以北上中原、收复北宋故地为目的的军事行动。战争始于隆兴元年(1163年)四月,南宋方面不宣而战,至隆兴二年十一月,以“隆兴和议”的签订为结束标志。韩侂胄北伐:宋宁宗赵扩不满金国的压榨,加上蒙古塔塔尔部在金国后方闹事,于是下诏伐金,史称“开禧北伐”。南宋的北伐轰轰烈烈,但还是因为缺乏名将,大败而回。这次战败的后果更惨,金国再降宋朝外交级别,加大进贡数量,同时要求严惩北伐主谋。主战派代表韩侂胄被杀,南宋再少一个“硬骨头”。
明朝朱元璋北伐。朱元璋北伐是指灭元之战后朱元璋对长城以外的元朝旧势力进行的八次战争,除了第二次北伐失败告终外,其余全部大获全胜。朱元璋北伐成功的原因是,他既是原创的,也是高明的。一般人考虑北伐,喜欢借鉴古人的经验,但是因为立足实际不足,财力也不足,很容易掉进前人窠臼,从借鉴变成抄袭。甚至因为受到前人影响,妨碍了对时局的判断,做出了不切实际的部署。
而在现代史上,北伐战争乃是指1926年至1928年期间,由中国国民党领导的国民革命军从广州出发向北洋军阀发动的统一全国的战争。
北伐战争分为两个阶段:第一次北伐和第二次北伐。
第一次北伐于1926年7月开始,从广东出发北上,北伐军兵分多路,最主要的是攻打东方和江南等地的孙传芳,还有就是攻打两湖的吴佩孚的军队。
北伐新军,因为战斗力强盛,所以一路势如破竹,在连克长沙、武汉、南京、上海等地以后,北伐军已经完成了南方的统一。但是北伐军在拿下了南方之后,掌握政治权力的汪精卫和掌握军队大权的蒋介石出现了意见分歧,所以北伐暂停了一段时间。
在宁汉合流之后,北伐军开启了第二阶段的战役。1928年4-9月,以蒋介石、冯玉祥、阎锡山、李宗仁四派联合组成的南京国民政府北伐军,进行第二期北伐,攻克北京,讨伐奉系军阀张作霖取得胜利,从此北洋军阀覆灭,再之后,随着中原大战之后,张学良主持东北易帜, 使得中国大陆地区统一在由中国国民党领导之中华民国国民政府旗下,实现了名义上的全国一统。
下面先来说说北伐第一阶段:第一次北伐。
这次战争是在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合作的基础上进行的,目的是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统治,推进民主革命。`
第一次战争的起因,主要有两方面。
一是国内政治方面。
1911年辛亥革命后,中国未能实现真正的统一和民主,而是陷入了北洋军阀的割据混战。北洋军阀与帝国主义勾结,压迫和剥削中国人民,引起了全国人民的不满和反抗。
1924年孙中山在广州成立了革命政府,并与苏联和中国共产党合作,组建了黄埔军校和国民革命军,为北伐战争准备了政治、经济、军事和群众基础。
二是国际形势方面。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世界革命形势发生了变化。苏联成立了社会主义国家,并积极支持中国革命。欧美帝国主义为了争夺中国市场和资源,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和干涉。
中国人民在五四运动中展现了反帝爱国的精神,也受到了苏联十月革命的影响和鼓舞。这些都为北伐战争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
北伐第一次战争从1926年7月9日开始,到1927年3月结束,历时8个月。在这期间,国民革命军先后攻占长沙、武汉、南京、上海等地,打垮了吴佩孚、孙传芳等军阀的主力,给北洋政府以沉重打击。北伐战争第一次战争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两湖战役(1926年7月-8月)。
北伐军以第四、第七、第八三个军为主力,从广东出发,向湖南、湖北进军。
7月22日攻占长沙,8月27日攻占汀泗桥,8月31日攻占武昌城。
这一阶段北伐军消灭了吴佩孚在两湖地区的主力部队,控制了长江中游地区。`
第二阶段:赣闽浙苏战役(1926年9月-1927年1月)。
北伐军以第二、第三、第九三个军为主力,从广东出发,向江西、福建、浙江、江苏进军。9月20日攻占赣州,11月8日攻占南昌,12月5日攻占福州,12月24日攻占杭州,1月24日攻占苏州。
第三阶段:江淮战役(1927年2月-3月)。
北伐军以第一、第四、第六、第十四四个军为主力,从武汉出发,向江苏、安徽进军。
2月5日攻占南京,2月12日攻占上海,2月28日攻占合肥,3月4日攻占徐州。
这一阶段北伐军消灭了孙传芳在江淮地区的主力部队,控制了长江下游地区。`
至此北伐第一次战争取得了辉煌的胜利,为中国历史上的民主革命开辟了新的局面。而北伐战争第一次战争的结果,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基本消灭了北洋军阀的力量,给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在中国的统治以沉重打击。北伐战争第一次战争结束后,北洋政府已名存实亡,其控制的地区仅限于东北和山西。北洋军阀的统治已失尽人心,内部又存在深刻矛盾,为后来的继续北伐提供了有利条件。
二是国民政府完成形式上的中国统一,成为中国在国际上唯一代表的政权。北伐战争第一次战争结束后,国民政府控制了大半个中国,包括长江流域和沿海地区。国民政府得到了苏联和其他国家的承认和支持,成为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斗争的领导中心。`
三是国共两党分裂,导致第一次国共内战。北伐战争第一次战争期间,国共两党之间虽存在矛盾,但基本上是团结的,能够集中力量对敌。但是,在北伐胜利进军的过程中,以蒋介石、汪精卫为代表的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对革命势力产生了恐惧和反感,开始与帝国主义和反动军阀勾结,策划反革命政变。1927年4月12日和7月15日,蒋介石、汪精卫先后在上海和武汉发动反革命政变,屠杀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背叛了革命同盟军。
这标志着国共两党合作的破裂和第一次国共内战的爆发。`
北伐战争第一次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一场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革命战争。它对中国历史和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北伐战争第一次战争的历史意义,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推动了中国民主革命进程。
北伐战争第一次战争打破了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在中国的统治格局,为中国人民争取民主权利和国家主权创造了有利条件。
北伐战争第一次战争期间,国民政府颁布了《国民政府宣言》《国民政府施政纲领》《国民政府法制纲领》等文件,宣布废除不平等条约,实行地方自治,保障人民的言论、出版、集会、结社等自由,实行普选制度,建立民主共和国。
这些都是中国近代史上前所未有的进步措施,为中国民主革命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是促进了中国工农运动的兴起。
北伐战争第一次战争期间,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左派在广大工农群众中开展了广泛的宣传和组织工作,发动了许多工人罢工、农民暴动、学生运动等群众运动,使工农群众成为北伐战争的主力军。
这些群众运动不仅支持了北伐战争的胜利,而且提高了工农群众的阶级觉悟和组织能力,为后来的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培养了力量。
三是影响了中国社会思想文化的变革。
北伐战争第一次战争期间,中国社会思想文化领域出现了新的气象。一方面,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革命思想在中国广泛传播,为中国革命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另一方面,以五四新文化运动为代表的新文化运动在北伐战争中得到进一步发展,为中国文化的现代化探索了新的道路。
再来说说北伐第二阶段:第二次北伐。
第二次北伐,亦即北伐战争的第二阶段,是指国民党领袖蒋介石1928年联合冯玉祥、阎锡山和李宗仁发动的对奉系军阀张作霖的战争。因国民政府自称这次战争是1926年第一次北伐战争的继续,故也称之为“第二次北伐”。
1927年9月20日,宁汉合流后的国民政府在南京发表宣言,表示要“继续北伐,以完成全国之统一”。但由于内部矛盾重重,无暇顾及。
1928年1月,蒋介石复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职务。
1928年2月2日-7日,国民党在南京召开二届四中全会,通过《集中革命势力限期完成北伐案》,改组国民党中央和国民政府机构,谭延闿任国民政府主席,蒋介石兼任军事委员会主席。2月11日,国民政府令军事委员会“限期完成北伐”。
蒋介石以“北伐”之名,重新改编军队。把北伐各军编为4个集团军,自兼第一集团军总司令,以冯玉祥、阎锡山、李宗仁分任第二、三、四集团军总司令。全军总司令蒋介石,参谋总长何应钦,共有40多个军,约70余万人。
1928年4月7日,蒋介石在徐州誓师北伐,下达总攻击令,各路战事同时发动。
1928年4月17日,日本政府决定出兵山东。5月3日,公然武装进攻济南,对济南居民和进驻济南的北伐军进行大肆屠杀,制造了骇人听闻的济南惨案。面对日本的武装干涉,蒋介石妥协退让,命令部队撤离济南,绕道德州北进。
1928年5月上中旬,北伐军继续向奉军进攻,相继占领石家庄、衡水、临沂、德州等地。19日,蒋介石调整部署,以第一、二集团军担任津浦线,第三集团军担任京绥线、第四集团军担任京汉线,兵分三路,进逼京津。28日,各集团军开始全线进攻,相继攻占邯郸、石家庄、保定、德州、大同、归绥和张家口等地。30日,张作霖见大势已去,命令部队撤离京津,向滦河方向退却。他本人决定出关。国民政府委派南桂馨、孔繁蔚为代表到北京与奉系代表张学良、杨宇霆谈判和平接收京津事项。
军阀张宗昌被击败后,6月2日,张作霖发表出关通电,于3日退出北京。4日,张作霖在退往沈阳途中,经皇姑屯车站时被日本帝国主义炸死。同日,国民政府任命阎锡山为京津卫戍总司令,阎即呈请委任张荫梧为北京警备司令、傅作义为天津警备司令。8日,第三集团军商震部进入北京。12日,傅作义部接收天津。15日,国民政府宣布“统一告成”,二次北伐结束,发表《对外宣言》,要求与各国遵正当手续另订新约。20日,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议决:直隶省改为河北省,旧京兆区各县并入该省;北京易名北平,简称平;北平、天津为河北省特别市。
7月1日,张学良通电停止战争,并开始与南京国民政府代表商洽合作事宜。
1928年底,张学良发表通电,宣告东北遵守三民主义、服从国民政府,改易旗帜,史称东北易帜。这样,南京国民政府在形式上完成了全国的统一。
总计,国民革命军自徐州出师至胜利,前后不过两个月。
第二次北伐的胜利,使得国民政府成功统一了南北,结束了长达16年的军阀混战局面。这标志着民国时期中国民族复兴的道路逐步铺就。随后,国民政府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三民主义”为核心的政治、经济、文化改革。尽管在民国时期,国民政府的执政并未完全实现民族复兴的梦想,但它确立了一个重要基础,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打下坚实基石。
在中国近代军事史上,太平军的北伐失败了,民国初年的北伐仅开其端,迅即以孙中山让位于袁世凯告终,但是,蒋介石率领的北伐却成功了。战争进行得很顺利,发展很迅速,结局比较圆满。其原因,值得加以探讨和总结。
首先,第一次北伐为二次北伐打下了坚实的胜利基础。
第一北伐是国共两党联合进行的战争,其迅速取胜,固然由于外有苏联军事援助,内有工农大众的积极支持,但是,也和国民革命军正确的战略、策略有关。第一次北伐消灭了吴佩孚军阀集团,沉重打击了孙传芳军阀集团,重创了奉系精锐。这就为二次北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其次,国民党内部因一时团结而加强了力量。
1927年4月,蒋介石在上海发动“清党”,和共产党决裂,原来共同合作的战友成了刀兵相见的仇敌。蒋介石既失去苏联的援助,又失去工农的支持,但是,国民党却因内部的一时团结而加强了力量。第一次北伐期间,国民党内形成蒋、冯、阎、桂四大军事派系。因此,蒋介石要再次北伐,首先必须调整内部,团结冯玉祥、阎锡山、李宗仁等军事派系。1928年1月9日,蒋介石宣布恢复行使国民革命军总司令职权。2月初,国民党在南京召开二届四中全会,改组国民党和国民政府,决定全军北伐,在两个月内会师北京。16日,蒋、阎、冯的代表在河南开封举行会议,决定将冯、阎的队伍分别改编为第二和第三集团军,同时初步分配了北伐任务。两天后,蒋、冯在郑州互换兰谱,结为“生死相共”之交。接着,蒋介石又以桂系和两湖部队为主成立第四集团军,以李宗仁为总司令,命其待机北伐。这样,蒋、阎、冯、桂四大派系就在北伐问题上达成了一致意见,国民党由此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团结局面。当时,蒋系第一集团军有兵力29万人,冯系第二集团军有兵力31万人,阎系第三集团军有兵力15万人,桂系第四集团军有兵力24万人。四者相加,总兵力达到99万人。在国民党的军事史上,可以说是空前强盛的时期。
第三,江浙金融资产阶级给予经济支持。
经济是政治的命脉,也是军事的命脉。战争需要出动足够数量的兵员,配备精良的武器、充足的粮饷,这些,都需要财政支持。1912年孙中山之所以未能坚持北伐,让位于袁世凯,主要原因就在于无法筹集支持北伐所必须的经费 。蒋介石要向奉系进攻,自然也必须解决这一问题。北伐时期,中国资产阶级有了一定的发展。1927年,他们在共产党和蒋介石之间选择了后者。蒋介石当时之所以能取胜,其原因之一就在于得到江浙金融资产阶级的支持。二次北伐前,为筹集经费,蒋介石特派宋子文于1928年1月到上海,邀集张嘉璈、陈其采、李铭、贝祖诒等银行家聚会,讨论发行1600万元国库券事宜。3月4日,蒋介石又亲到上海,压迫张嘉璈认购。张内心虽然不满,但又不愿和南京政府决裂,决定先行垫款600万元 。二次北伐计划之所以能付诸实施,得力于江浙金融资产阶级的财政支持。
第四,三路大军并出,粉碎奉军先发制人的进攻。
奉系曾经是北洋军阀中最强大的一支力量。国民革命军广州北伐时,奉系有兵力约35万人。当时,奉军入关不久,统一北洋各派,正是如日中天之际。南京北伐军在徐州誓师北伐时,奉系兵力发展至60万人。其中,张学良、杨宇霆的第三、四方面军作战能力较强,是奉军的精锐,而张宗昌、孙传芳的部队则已在此前的作战中遭到重大损失。因此,国民革命军的总体力量已大大强于奉军。
蒋介石的部署是三路大军并出,从正面与侧面进攻奉军。其中正面战场由蒋介石的第一集团军和冯玉祥的第二集团军担任,分别进攻山东与直隶(今河北省);侧面战场由阎锡山的第三集团军担任,进攻奉军的腰背。李宗仁的第四集团军则作为预备队,待机调往前线。
奉系明白力量对比不利于己,因此,力谋先发制人、集中精锐,先行击败山西阎锡山与河南冯玉祥的部队。但是,奉军在山西方面进展甚微,河南处于僵持状态,而在山东方面,则全面溃败。二次北伐的主战场在山东。
蒋介石以刘峙、陈调元、贺耀祖三个军团的优势力量北进,兵力强盛。奉系由于将主力投入山西、河南战场,山东方面仅以张宗昌的直鲁军和孙传芳的余部抵挡。张宗昌虽曾以巨金聘请德国人为其在鲁南构筑防御工事,但该部战斗力极弱,一触即溃。孙传芳虽也是国民革命军的手下败将,但该部比较能战斗,也较有计谋。他出奇兵突袭第一集团军的后方,一度威胁江苏北部的重镇徐州。蒋介石紧急征调冯玉祥的第二集团军支援,歼灭孙军主力,蒋冯两军会师。5月1日,蒋介石的第一集团军顺利进入山东省会济南。
张宗昌和孙传芳在山东的失败牵动奉军全线,张作霖不得不下令转攻为守。阎锡山乘机冲出山西,冯玉祥在克服了后方的叛乱后也挥军北上,展开反攻。奉系集团的形势越来越不妙了。
第五,对日忍让,绕道北伐。
日本在山东保有巨大权益。国民革命军北伐后,日本政府即积极谋划出兵山东,阻挠国民革命军北伐。1928年4月19日,田中义一通过驻上海总领事转告蒋介石:“如果在济南附近发生战争,日本便会出兵。” 21日,日本首批部队到达济南。5月3日,日军在济南悍然开枪射击中国军民,惨杀中国外交官员蔡公时等17人,制造了震惊中外的济南惨案。随后,日军又提出苛刻的带侮辱性的条件,强迫蒋介石在12小时内接受。
面对日本的挑衅,白崇禧主张采取强硬态度。4月29日致电蒋介石云:“日本出兵,意图妨碍北伐,我军应继续进攻,勿为所慑。若存投鼠忌器之心,则不但延残余军阀之生命,且纵邻邦之野心。”对此电,蒋介石答称:“日本出兵,不足妨碍北伐之进展,决无因外兵中止革命之理也。”
蒋介石不愿影响既定的北伐目标,事件发生前,即决定对日军的挑衅不加抵抗。5月2日,他在日记中写道:“不屈何以能伸,不予何以能取。犯而不校,圣贤所尚。小不忍而乱大谋。圣贤所戒。” 5月4日,蒋介石与第一集团军前敌总指挥朱培德、总参谋长杨杰等会议,决定中国军队大部分退出济南,分五路渡过黄河,绕道北伐。次日,阎锡山致电南京国民政府,强调“非大忍不能大有为”,电称:“仍当摆脱一切,迅速北进,攻克京津,则一了百了矣!”同月9日,蒋介石致电在广州的李济深,要他派人到香港,寻求英国当局的援助,电中称自己:“含泪忍辱,节节退让,并恐小不忍而乱大谋。”10日,中国军队全部撤离济南。11日,蒋介石致电白崇禧称:“国危已极,身受更苦,惟多难兴邦,毫不悲观,只期共同一致,则五年之内,必雪此奇耻也。”
济南事件是蒋介石实行对日妥协的开端,其整个交涉过程虽有过于软弱的一面,但是,其目的在于坚持北伐,有其可以理解的一面,人们对此不应苛责。
5月9日,阎锡山统率的第三集团军东进,占领河北南部重要城市石家庄和正定。10日,蒋介石致电李宗仁,鼓励他从京汉线挥师北上,电云:“情势如此,津浦路已难进展,以后作战,全赖京汉一线。务望兄处迅即督师北上,京津果下,日人失却爪牙,或稍敛其侵略之野心。” 11日,冯玉祥统率的第二集团军韩复榘部也北上抵达石家庄,与第三集团军会师。13日,蒋介石指示阎锡山,要求阎督率所部,尽一切可能以最快的速度占领北京。19日,蒋介石又与冯玉祥会商,确定了三个集团军分工合作、进军京津的计划,要求各军主力于5月25日之前集结待命,联合包围奉军。
国民革命军步步进逼,张作霖不得不再度下令总攻,他调动兵力围攻第二集团军,使孤军深入的山西部队一度受挫。不过,阎锡山要求前线部队坚韧抵抗,并调兵增援,终于转危为安。28日,第二集团军迫近保定,离北京只有一二百公里了。
第六,军事进攻与政治谈判并行,和平进入北京。
1927年“四一二”政变后,中国的政治局面出现了复杂的形势。一方面,蒋介石与张作霖在反共上已经一致。另一方面,由于吴佩孚、孙传芳两大集团已先后被击败,奉系呈现颓势。因此,蒋、奉都萌生了以政治手段解决双方矛盾的意愿,在日本东京、中国大连、北京、南京等地多次谈判。山西阎锡山集团也从中斡旋,劝奉方服从三民主义,改换旗帜,归依南方,共同“讨赤”。不过,奉方虽表示可以接受三民主义,但不肯放弃自己原来的安国军旗帜,企图以长江为界,南北分治。这样,蒋介石就不能不首先对奉系加以军事打击。
发生济南惨案,蒋介石以政治手段解决奉系的意图再度萌动,同时,奉系内部也进一步发生变化。旧派中的常荫槐、国务总理潘复,新派中具有爱国思想的张学良、杨宇霆等都主张“停止内争,一致对外”。连孙传芳都表示:“日人欺我太甚,本人受良心之责备,不愿再事内争。”5月9日,张作霖宣布停战,国内政治问题,交给国民公正裁决。16日,派出使节赴南方商谈。
形势变化,南京国民政府于11日晚开会讨论,李烈钧等主张“宽大”,“除张作霖外,奉方将领中有觉悟者,愿一视同仁”。远在前线的蒋介石认为,张作霖之所以宣布停战,是由于“精疲力尽”,不能不采取“缓兵之计”,因此,他要求部队继续前进。但是,他也主张利用这一形势,离间奉系和日本的关系,同时,唤起北方将领的爱国觉悟。他指示吴忠信和北方南来的使节谈判,先后提出的条件是:1.同心救国,奉军退出关外,巩固东北国防;2.允许奉方参加国民会议,一切国事交国民会议解决;3.张作霖下野。
同时,蒋介石又指示阎锡山派人作为国民政府的代表在北京和张学良等磋商。5月28日,南京北伐军根据蒋介石部署开始总攻,进抵北京周围,形成大军压城之势。
除山东外,日本在东北也拥有巨大权益。在北伐军节节胜利的情况下,日本政府决定以逼迫奉系退回关外为条件,阻挡北伐军进军东北。5月17日,日本驻北京公使芳泽谦吉向张作霖提交备忘录,要求奉军撤回东北。张作霖内外交困,不得不于同月30日下总退却令。6月3日,日本关东军在沈阳附近炸毁了张作霖乘坐的列车,张作霖不治身亡。此前,国民政府的代表和张学良之间的谈判曾出现僵局,但因张作霖的暴亡,奉军全线撤退。
在北伐的四个集团军中,第一、第二、第三都有资格接收北京,但蒋介石考虑到阎锡山与日本和奉系的关系都较好,由阎执行和平接收京津的使命,可望得到日本及奉方的谅解与合作。6月8日,第三集团军波澜不惊,和平地进入北京,长达16年的北洋军阀统治由此结束。
1928年12月,蒋介石又通过谈判,顺利促使张学良改悬青天白日旗,实现了全国统一。战争是政治的继续。当政治冲突无法以通常的方式解决时,双方往往诉求于战争。但是,在一定的条件下,又可以用非战争的方式达到预期目的。中国古代有所谓“不战而屈人之兵”的说法,视为解决军事对抗的最理想的境界。
在二次北伐中,蒋介石交替使用军事打击和政治谈判,最后以政治谈判解决了和奉系的矛盾,应该说,其处理是成功的、圆满的。
两次北伐战后的中国格局
从1926年4月30日蒋介石向广州国民政府提出北伐计划并得到批准,5月组成北伐军队,7月9日国民革命军从广东起兵,“北伐战争”开始,到1928年12月29日张学良东北易帜,“北伐战争”结束,整个北伐战争从起兵到全国统一前后历时不到2年6个月,实现了蒋介石三年统一全国的理想。
辛亥革命后,中国的统治为北洋军阀所接替。两次北伐打倒北洋军阀,实现全国统一,完成了辛亥革命的未竟之业,在近代中国的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
为进行二次北伐,蒋介石团结了冯、阎、桂三大派系,在战争过程中,也比较好地处理了和这些派系的关系。但是,这些派系都在战争中发展起来了,不久,就因权力分配等原因,和蒋介石发生利益冲突,并进一步发展为中原大战,中国再度陷入军阀混战的痛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