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期间5万颍淮儿女捐躯赴国难

2025-07-21 11:23:00

核心提示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前事不忘,后事之师。”7月19日,阜阳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阜阳市历史文化研究会联合主办阜阳抗战历史贡献暨抗战胜利80周年研讨会。记者从会上获悉,抗战时期,阜阳虽处后方,却饱受日军炮火摧残,颍淮儿女以“毁家纾难”的决绝,在血与火中铸就了不朽的抗战丰碑。



全民抗战:1938年,日机轰炸后的阜城惨状。(资料图)


  烽火家园

  日军铁蹄下阜阳伤痕累累

  “1938年5月24日上午,9架日军轰炸机从阜阳上空呼啸而过,阜阳城瞬间陷入一片火海。”研讨会上,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副主任罗会芳翻着史料,声音凝重。那一天,阜阳老城隍庙附近(现阜城解放北大街路西)的民房尽数被毁,哭喊声响作一团。仅一天时间,全城超2万间房屋化为焦土,1000余名百姓伤亡——这仅是日军对阜暴行的冰山一角。

  从1938年4月首次轰炸太和开始,日军的铁蹄反复蹂躏阜阳大地:沿陇海线三次进犯太和、界首,沿淮河侵袭颍上、阜南,制造了颍上南照惨案、阜南曹集惨案、界首东门屠杀等一系列血腥事件。1941年双浮集之战,国民党92军官兵死守街巷,270余人伤亡,街道民房被焚为灰烬;1944年阜阳保卫战,1万余名日伪军进犯,守军骑8师副师长卢广伟率部冲锋,最终和1200名战友一起以身殉国……据统计,抗战期间阜阳直接伤亡达14354人,其中,1938年伤亡最惨重。


1944年6月,新四军第四师第九旅第二连战士向敌人发起进攻。(资料图)


  打游击办报纸唱战歌

  面对侵略,阜阳军民从未屈服。1938年8月,淮南正阳关至颍上垂岗的淮河岸边,抗日义勇军34游击纵队在杨席清带领下与日军对战,在敌军密集炮火之下毙敌100余人,461名战士血染疆场;同年8月25日,阜南小曹集伏击战中,鄂豫皖边区游击第三纵队击沉敌舰3艘,生擒日军上尉。“与敌人的作战,我们武器落后,很吃亏,即便如此,颍淮儿女不曾退却。”罗会芳说。

  1938年3月,爱国民主人士余亚农在阜阳组建安徽抗日自卫军第五路军,约4000名官兵活跃在临泉、太和等地,打鬼子保家乡。中共豫皖边工委派遣党员进入该部,彭雪枫派人联络指导,办训练班、建政治制度,让这支部队成为“党领导下的抗日劲旅”。与此同时,共产党人在阜阳创办《淮流》《动员报》等报刊,组建抗日群众团体,连小学生都走上街头传唱抗战歌曲,“整个阜阳就像一座沸腾的熔炉。


皖北群众为新四军第四师运送渡河材料(资料图)


  毁家纾难:

  颍淮儿女的“抗战账本”

  “阜阳人民用血肉和粮食,为抗战筑起了‘淮河防线’。”阜阳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和旅游学院副教授刘家富算了一笔“支援账”:

  兵力贡献方面,资料记载,从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到1944年6月,阜阳每年都为各正规作战部队提供成千上万的兵力。其中,1937年至1938年统计为11516名;1939年至1941年,原阜阳县设置团管区,3年征兵20780人;1942年至1944年6月,原阜阳县设置师管区,共征兵21456人。“抗战期间,5万多名颍淮儿女捐躯赴国难。”刘家富说。

  除此之外,原阜阳县在战争期间还为各抗战力量的警备司令部、师区补一团、师区基干团等部门提供众多战时服务人员。“仅1943年10月,师区补一团一次就从阜阳征兵2200人,青壮年排队报名,母亲送儿、妻子送郎的场景随处可见。”刘家富说。

  物资支援更是倾其所有。1943年9月,原阜阳县为驻军提供柴草339万斤、麸皮6.8万斤。“当时农户家里存粮不多,却宁愿自己喝稀粥,也要把米面送给前线。”刘家富说。士绅吴秉彝的故事至今传为佳话:这位老人目睹国难,将祖上遗留的田产、住宅悉数捐归国有,只留一间小屋度日,他说:“我老了扛不动枪,但家产能换子弹打鬼子!”

  据记载,抗战期间阜阳不仅供养本地驻军,还接纳了大批流亡难民。这座农业大县,用源源不断的粮食和物资支援抗战前线,成为淮河沿线的“抗战粮仓”。

  精神永续

  80年后的历史回响

  “阜阳抗战精神,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是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更是百折不挠、坚韧不拔的必胜信念。”阜阳市历史文化研究会会长李兴武在研讨会上动情地说。如今,颍上垂岗的战壕遗迹、界首张大桥的纪念碑、阜南曹集的纪念馆,仍在无声诉说着那段岁月。

  “我们深挖抗战历史,不仅是为了纪念,更是为了把这份精神转化为建设现代化阜阳的动力。”李兴武说,80年前淮河儿女用血肉之躯守护的家园,如今,正以全新姿态崛起,这便是对先烈最好的告慰。

全媒体记者 储继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