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治市中医医院16年坚守 让三伏贴成为市民心中的健康约定

2025-07-21 10:41:00

  “寒有三九,热有三伏。”7月20日清晨,长治市中医医院门诊楼前人头攒动,入伏第一天,该院第16届“冬病夏治节暨诊疗贴敷”活动迎来了最热闹的时刻。从白发苍苍的老人到被家长抱在怀里的孩童,从呼吸系统疾病、脾胃病、体质调理、痹症到肿瘤调理、妇科疾病、小儿疾病等贴敷区,有序排列的长队蜿蜒伸展,每个人脸上都带着对健康的期盼。这场始于2009年的特色活动,早已从单纯的医疗服务,变成市民心中与时节相守的健康约定。

一贴膏药里的岁月故事

  在呼吸系统贴敷区,76岁的陈大爷颤巍巍地撩起衣服,露出略显黝黑的皮肤。“王主任,我贴了这么多年,痰可是少多了,喘也好多了。”他口中的王主任,是长治市中医医院呼吸科主任王亚名,此时他正带着团队忙碌地为患者辨证、选穴、贴敷。“陈大爷,您这慢阻肺是老毛病了,三伏贴就是要贴着穴位渗透到经络,驱寒除湿。”王亚名一边用酒精棉消毒穴位,一边笑着回应。

  陈大爷患慢阻肺已有15年,有时冬天连下床都要家人搀扶,稍一活动就喘得像风箱。“2015年,听邻居说贴三伏贴管用,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没想到一贴就是10年。”他指着后背的肺俞、定喘等穴位说,“现在冬天能自己下楼遛弯,夜里也不怎么憋醒了,这都是中医的功效。”

  小儿疾病诊疗区,年轻妈妈李女士正扶着3岁儿子贴敷。“孩子经常感冒咳嗽,一到冬天就是医院的常客。”她展示着手机里存了3年的照片,从第1年孩子哭闹着抗拒贴敷,到今年主动配合医生,“去年冬天只感冒了一次,还没发烧就自己扛过去了,这就是坚持的力量。”

  这样的故事在贴敷现场随处可见。市民李某掀开衣领,指着脖颈处说:“我被过敏性鼻炎折磨了多年,每年季节更替时用掉的纸能堆成小山。自从2013年开始贴三伏贴,现在不仅鼻涕少了,连打喷嚏都少了。”他特意翻出手机备忘录,里面详细记录着每年贴敷的时间和身体反应,“这12年的记录就是最好的证明,中医‘治未病’是真的能看到效果。”

古方传承中的医理精髓

  “‘冬病夏治’不是简单的‘夏天治病’,而是顺应自然规律的智慧结晶。”王亚名在贴敷间隙向排队的市民普及“冬病夏治”知识。她拿起一张穴位图,指着上面的标注解释:“所谓‘冬病’,多是阳气不足、寒湿内停导致的慢性病,像慢阻肺、过敏性鼻炎、风湿性关节炎这些,天冷时就容易加重,本质是体内阳气抵不住外界寒邪。”

  而“夏治”的奥秘,正藏在《黄帝内经》“春夏养阳”的古训里。三伏天是一年中阳气最盛的时节,此时人体毛孔张开,气血运行旺盛,药力更容易渗透肌肤、直达病灶。“就像夏天晒被子,同样的阳光,三伏天能把深层的潮气都晒出来。”王亚名打了个生动的比方,“三伏贴就是借着这股天地阳气,给身体‘添把火’,把潜伏的寒邪赶出去。”

  为了让传统智慧更好地服务现代健康,长治市中医医院的医生们做了不少“功课”。他们将现代医学的体质辨识体系与中医辨证结合,形成了一套精准的诊疗方案。“同样是咳嗽,孩子可能是脾胃虚弱,老人或许是肾阳不足,贴敷的穴位和药膏配方都得调整。”治未病科主治医师蔡丽萍介绍,“像儿童的贴敷药加了健脾的茯苓、白术,老年人的药则加重了温肾的附子、肉桂,这样才能对症下药。”

  除了传统的三伏贴,该院还推出“三伏灸”“三伏埋线”等多种疗法。“三伏灸是在贴敷基础上加上艾灸,借三伏艾绒的温热之力增强疗效;埋线则是将可吸收的外科缝线埋入穴位,通过持续刺激达到长效调理的目的。”蔡丽萍介绍,这些疗法各有侧重,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年龄、病情和体质推荐最适合的方案。

从贴敷长队到健康理念

  上午10时,贴敷队伍依然不见缩短。一位年轻姑娘拿着宣传册认真阅读,她说:“以前觉得看中医是老年人的事,这次陪奶奶来,才知道年轻人也能贴敷调理亚健康。”这种观念的转变,正是市中医医院坚持举办“冬病夏治节”的意义所在。

  如今,“冬病夏治”不仅是一项医疗服务,更成了传播健康理念的载体。该院每年开展几十场科普讲座,编印《中医养生指南》,通过短视频讲解三伏养生知识,让“治未病”的理念走进千家万户。“现在街坊邻居聊天,都会说‘入伏了该去贴贴膏药’,这种对健康的主动管理,比任何治疗都有价值。”王亚名感慨。

  今年的“冬病夏治”活动从7月10日持续到8月18日,这40天里,该院每天都会安排经验丰富的医生轮班值守。“入伏第一天最忙,从早上7时开始,医生们连喝水的时间都没有。”门诊科护士长王尧尧说。贴敷现场,该院特意设置了科普展区,图文并茂地讲解“冬病夏治”的原理、注意事项和养生知识。“很多人贴完就不管了,其实后续调理也很重要。”王尧尧边给患者发放《三伏养生手册》边说,“贴敷后不能吃生冷食物,要避免剧烈运动,这些细节都关系到疗效。”同时,该院还开通了咨询平台,患者有任何疑问都能随时联系医师,真正实现“贴敷一时,服务全程”。

  骄阳似火,药香弥漫。长长的贴敷队伍,恰似一幅鲜活的民生画卷。一贴小小的膏药,一端连着千年中医的深厚智慧,另一端系着现代百姓对健康的追求。而这场已持续16载的活动,宛如一位忠实的见证者,目睹着这座城市对健康生活矢志不渝的向往。那些关于传承与坚守的动人故事,伴随着三伏的炽热气息,正一点点渗透进城市的每一处角落,融入城市的肌理之中,成为最独特的中医文化印记。(马艳霞 段慧杰)

来源:上党晚报

编辑:勾文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