冒险下海,“生死就在一口气之间” “野碰子”,游走在“灰色地带”

2025-05-13 08:52:00

大连新闻传媒集团记者 丁一

当入夏的海风裹挟着咸腥气息拂过大连海岸线,礁石间浮动的不仅是浪花,还有一群被称为“海碰子”的潜水者。记者调查发现,这些潜水者中,很多是未经培训、没有资质、器材简陋的“野碰子”。近日,一次海上救援让这一游走在监管灰色地带的群体,再次进入公众视野。

“生死只在一口气之间”

5月1日晚上10点左右,大连傅家庄海域被夜色笼罩。我市某社会救助队接到电话求助,随求救者一同游泳到傅家庄对面岛屿的同伴因天黑游不回来了。接到求助电话后,救援人员立即驾驶快艇展开营救。“人没事儿,直接开船从岛上拉回来了。”据救援队员描述,被救助者身着潜水服,随身带有捕捞网兜,应该是个“野碰子”。“这些‘野碰子’专挑监管盲区作业,从礁石区到养殖场边缘,哪里海参多就往哪里钻。”救援队员坦言:这些“野碰子”下海风险很大。“可以说生死就在一口气之间。”

所谓“野碰子”,即无证潜水捕捞者。像这样的从业者,在大连周边海域有数百人,多集中在金石滩、燕窝岭、傅家庄、星海湾等海珍品富集区。他们的作业方式充满危险:依靠充气泵通过30米长的软管向面罩供氧,一旦供气管被礁石卡住或缠绕渔网,便会瞬间陷入窒息。“男子高新区碰海,供气管却死死卡在石缝中”“亲哥俩潜水捞海参,弟弟没上来”……近几年,关于碰海遇险事件的媒体报道屡见不鲜。

利益驱使“野碰子”冒险下海

“游泳技术不重要,重要的是胆大与冷静。”在记者采访中,一位从业十五年的“老海碰”李师傅透露,该行业准入近乎零门槛:“亲友之间‘技术教学’后,买个装备就能选个近海岛屿下潜,很多人甚至连减压病是什么都不知道,但对大多数无权责海域能出多少货如数家珍。”

一套潜水设备,两个氧气瓶,足够让一名“海碰子”在水下待两个小时左右,这两个小时的产出可能是20~50斤海参以及诸如扇贝、蟹子等其他水产品。按照2025年海参40元/斤的收购价来算,一名海碰子的日收入可达到1000元~2000元。“他们(野碰子)的货品就不愁卖,年收入约在10万~20万。”李师傅告诉记者,因常年碰海,“野碰子”们大多都积攒了一批固定的客户,捞上来的海货要么发在朋友圈里出售,要么直接海边摆摊叫卖。

巨大的利益自然伴随着极大的风险。“野碰子”们潜水深度在5~15米,使用的空气压缩机漂浮在海面上,通过几十米长的软管连接供氧面具,下海难免有风险,危险在于一些野碰子白天不敢明目张胆下海,往往选择晚上,不敢开手电,夜潜中人员或者设备若与往来渔船发生碰撞极易出现意外,海下的风险还有海底渔网缠身与礁石卡住呼吸软管的意外,一旦发生风险,经验不足的新手极易在慌张下处理不当,要么因快速上浮发生“炸肺”,要么因呼吸不足导致溺亡。

法律“钝刀”难斩利益需求

正规“海碰子”本应持有潜水作业证,但根据2022年大连市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关于规范市民在公共海域潜水捕捞活动,保护近海海洋生物资源》(第0160号)答复意见显示,截至当时,市应急局(应急管理事务服务中心)颁发的仍在有效期内的潜水捕捞证822件,并已于2021年废止了《关于印发大连市海产品捕捞潜水作业安全管理规定的通知》,同时,不再颁发潜水捕捞证。

由于利益驱动,不少个体从业者以及新入行“海碰子”转入地下,形成监管灰色地带。近海潜水捕捞具有隐蔽性强、流动性大特点,现行《渔业法》虽明确禁止无证捕捞,但面对“野碰子”不开船,不定期,小规模的"游击战术",却稍显“错位”。另外,据业内人士透露,一些“野碰子”下潜徒手捕捞、捕捞海珍品数量达不到刑事立案标准,如何定义潜水行为是亲海下潜还是非法捕捞?相关法律在执行中均面临实际困境。

就事论事

治理乱象 堵不如疏

“都知道这行当风险大,可不干这个咋生活?”记者采访一位“野碰子”时,对方一句反问道出了自己的无奈。当“日赚两千”的暴利诱惑撞上“非法捕捞”的法律威慑,这场持续多年的生死博弈,需要的不是更锋利的执法刀,而是一把解开死结的钥匙。

治理“野碰子”乱象,堵不如疏。某些沿海城市试行“渔民技能再造”计划:让潜水经验丰富的“野碰子”转型为海洋救生员或生态监测员,政府购买服务,月薪保底5000元。这既利用了他们的水下特长,又规避了非法捕捞风险。南方某地曾组织“野碰子”参与珊瑚礁修复,按种植面积计酬,三个月人均收入过万,比冒险捞海参更稳当。

礁石缝里卡住的不仅是氧气管,更是转型期的阵痛。也许给冒险者一条退路,远比斩断他们的氧气管更紧迫。毕竟,让“野碰子”放下潜水镜的,不该只有死亡通知书,还可以是一条安全的生存出路。丁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