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探案猎奇到深描生活——国产悬疑剧“破茧”

2025-05-11 04:17:00

光明日报记者 牛梦笛 光明日报通讯员 陶语嫣

今年春天,国产悬疑剧率先破局。从《黄雀》《棋士》到《沙尘暴》《乌云之上》,一批风格各异的悬疑新作接连登场,在整体剧集产量下降的背景下逆势突围,成为长剧市场上不可忽视的风向标。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3月底,全国开机剧集数量同比下降超三成,而悬疑剧在所有类型中开机率增幅最大,占开机总量的32%。

在“热度”与“口碑”双重激励下,国产悬疑剧在创作中不断自我迭代:不再只是呈现推理与破案,而是在真实生活、人物情感与时代脉络中寻找更深的共鸣路径。当“真相”不再只是谜底的揭晓,而是引发观众对人性与生活的思考,类型剧的表达也开始走向更厚重、更多样的创作维度。

真实触达共情

以日常细节激活情感张力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国产悬疑剧开始将目光投向生活本身,不再只是营造紧张氛围,而是更注重用细腻的叙事和真实的质感贴近观众的日常生活,从而唤起持久的情感共鸣。

《沙尘暴》以纯纪实手法呈现出沙尘暴、戈壁滩、土房与羊群的原始粗粝,让观众感受到西北小镇的荒芜与沉默。在对生活质地的深描中,悬疑剧打破了“套路感”,建立起与现实世界的情感链接,正如《沙尘暴》导演谭嘉言所说:“我们不单纯为了制造悬疑感,而是希望观众相信这些人真的存在,他们的选择与命运源自现实。”

如果说贴近生活的叙事为悬疑叙事提供了深厚的土壤,那么刻画真实的人物情感则编织了其内在的张力。《乌云之上》中的韩青在执念与孤独的交织中,展现了人物内心的复杂性。该剧编剧刘一莹表示:“我们想塑造一个能真实落地的人物,她的脆弱不被掩饰,力量也不是标签,而是在困境中挣扎出的选择。”

类型融合拓界

从案件叙事走向社会书写

当下悬疑剧的突破越发体现在类型的融合与表达维度的拓展上——案件不再是封闭的谜题,而是成为通往更广阔现实图景的入口。正如《漫长的季节》以案件串联起改革开放背景下东北小镇的命运变迁,越来越多的作品开始以小人物的命运折射大时代的发展,在线索交织中铺陈出一幅情感浓度与现实厚度并存的时代图景。

悬疑剧还将目光投向更广阔的社会图景,以更敏锐的视角切入现实肌理:《棋士》借助围棋这一文化母题,在棋局与人生的对照中,映照出知识分子的身份焦虑与精神困境;《沙尘暴》则融合社会派笔法与女性叙事,勾勒出个体在西北城乡裂缝中的沉浮。这些作品通过人物与事件的多线交错,织就了一幅横跨时空的时代图景,让悬疑叙事在抽丝剥茧之间,沉入社会现实的纹理深处。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教授卢蓉认为:“好的悬疑剧不仅是对案件逻辑的解构,更是对现实图景的观照与个体命运的深描。”

这一轮悬疑剧的类型探索,更加强调“从案件出发,到社会落点”的结构转换。案件不再是叙事的终点,而成为照见时代与人心的媒介。《黄雀》通过“反扒”切入,呈现20世纪90年代广州的社会图景。类型融合使作品不再限于案件解答,更在社会与个体的互动中揭示深层含义,正如《黄雀》编剧王小枪所言:“破案不是终点,我们真正关心的是人在困局中如何生存,社会如何影响人的选择。”

创作逻辑归位

让真实成为反转的起点

随着国产悬疑剧的不断进阶,类型创新层出不穷,叙事视角日益多元,呈现出更加丰富的创作面貌。然而,悬疑剧的核心依旧离不开人与社会之间的深刻联系,真正让悬疑剧立足的是其对社会脉络的精准描绘与对人性细腻的洞察。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文艺评论家仲呈祥表示:“只有当反转源自真实,悬疑才能跳脱公式化的套路,抵达更深的共鸣场域。”

悬疑剧的魅力,正是在揭示复杂社会问题和人类内心深处的矛盾与挣扎中,激发出更深层次的情感共鸣。《乌云之上》导演花箐表示:“当悬疑剧摆脱逻辑失重的快感迷思,将可信性放在意外性之前,类型表达才真正拥有深度生长的可能。”

从日常细节中提炼温度,在类型融合中拓展边界,在真实逻辑下夯实表达根基——这一轮创作的自我革新,让悬疑剧跳脱传统模式的束缚,生长出时代的厚度与情绪的深度。悬疑剧通过一桩桩案件、一组组人物,联结现实与观众之间的情感回路,持续拓宽国产剧集的想象力与表达力。

《光明日报》(2025年05月11日 04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