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体重管理”,是国事也是家事

2025-03-31 17:39:00

大众网记者 刘帅 济南报道

前段时间,“国家喊你减肥了”成为热点话题,“体重管理年”一时之间频上热搜,得到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认可和重视。

事实上,2024年6月,国家卫生健康委等16部门就联合印发了《“体重管理年”活动实施方案》,启动为期三年的“体重管理年”活动。力争通过三年左右时间,实现体重管理支持性环境广泛建立,显著提升全民体重管理意识和技能,并改善部分人群体重异常状况。

以体重管理这一简单易行可操作的“小切口”,推动破解慢性病防控“大问题”,政策的善意和深意正不断传递到社会各界。

从公共卫生数据看,政策出台的紧迫性不容忽视。

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的《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显示,居民超重肥胖问题不断凸显,城乡各年龄组居民超重肥胖率继续上升,有超过一半的成年居民超重或肥胖,6-17岁、6岁以下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率分别达到19%和10.4%。

超重与肥胖早已不是简单的审美问题,而是关乎全民健康素质的公共卫生课题。只有正确认识肥胖的危害,才能更好地守护健康,提升生活质量。

去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就联合多个部门共同启动实施了“体重管理年”行动:教育部将体重管理知识纳入学校健康教育内容,国家卫生健康委印发《居民体重管理核心知识(2024年版)》,市场监管总局加强对食品市场的监管、规范食品标签标识……

此前,国家卫健委发布的《成人肥胖食养指南(2024年版)》更是被社会誉为“国家版减肥指南”。该原则不仅提供了权威的食谱建议,还根据不同地区的饮食习惯进行了细化,并标注了食谱的总能量,这无疑是对全民减重行动的有力支持。

一场关乎亿万人健康的“体重管理”行动已然吹响号角。

对于体重管理,不少地区也从多维度明确细致要求。

比如,内蒙古将体重管理纳入职业病防治体系,浙江开展多种形式的全民健身活动,安徽提出加强职工健康教育、培养健康工作方式,广东引导大学生走向操场、主动锻炼……

在这样的背景下,各地医疗机构也在积极探索体重管理的有效路径,一时间,“体重管理门诊”成各大医院“标配”。

具体到山东,去年8月,山东省卫生健康委等15个部门联合印发《山东省“体重管理年”活动实施方案》,鼓励医疗机构设置体重管理门诊或肥胖防治中心,所有二级及以上综合性医疗机构提供体重管理及肥胖症诊疗服务。

这种"上游干预"的思路,也恰好符合世界卫生组织"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的倡导。

体重管理,需要科学施策和社会协同,更需要每个人都做好自己的健康第一责任人。

需要注意的是,提倡体重管理并不是外貌歧视或剥夺美食自由,而是基于疾病威胁和健康需求的必然选择。体重异常容易导致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脂肪肝,甚至一部分的癌症也和体重异常有一定的关联。

健康的体重绝不是单纯追求瘦的体态,更不是“秤上的数字”,而是身心协调的动态平衡;体重管理不能背离科学指引,将减肥等同于偏激尝试,损伤健康根基。

事实上,无论是体重过高,还是过低,都会对健康造成不利影响。除了代谢异常等疾病因素,超重肥胖的主要原因是吃得多、运动少,导致身体获取的能量超过消耗的能量,从而出现脂肪在体内堆积的情况。

因此,于个人而言,要明确健康的体重管理目标,加强自律,进行合理饮食管理,坚持科学运动,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做好体重监测和心理调节,通过科学合理的方式方法真正管理好体重,才能真正做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

在这场关于体重的公共对话中,政府科学施策、医疗机构提供精准指导、公众超越数字迷思,体重管理才能真正回归本质——这不是对身体的审判,而是对生命的尊重。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