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东南州:苗侗民歌融法治,黔岭新曲谱和谐

2025-03-31 17:38:00

【来源:黔东南长安网_法治建设】

在黔东南这片被岁月温柔抚摸的古老大地,苗族“飞歌”与侗族“大歌”宛如两颗璀璨星辰,穿越千年历史长河,承载着民族的记忆与情感。二者不仅是民族文化的瑰宝,更是新时代推动社会发展的独特力量。黔东南州勇于创新,将法治元素巧妙融入传统民歌,以民歌普法和民歌调解等“民歌+法治”的新颖模式,推动法治精神与民族文化深度交融,使法治宣传教育更接地气,提升群众法治意识,为基层治理与社会稳定注入强大动力,踏出一条独具特色的文化法治之路。

以歌治理,激活基层法治“新引擎”

黔东南州致力于法治文化与民族文化的深度融合,开创性地推出“民歌普法”模式。凭借双语普法、民歌普法等多元方式,法治理念如涓涓细流,缓缓渗透进群众日常生活,在群众心中深深扎根。

在台江县,苗歌爱好者、学者、苗族民间艺术家与法律工作者携手同心,投身于普法苗歌创作。他们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等法律法规知识,以通俗易懂的歌词融入苗歌,赋予古老苗歌全新内涵。目前,台江县已精心创作超210首普法苗歌,并通过举办苗歌大赛、发放苗歌手册、广泛传播音频等手段,让法治之声在苗乡侗寨四处回荡。剑河县鉴于群众文化水平参差不齐、部分群众汉语交流困难的现状,大力推行“民歌普法”“双语普法”,把婚姻和谐、邻里关系、土地承包等与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法律内容,巧妙编入苗侗民歌,让传统文化在法治宣传领域重焕生机。

以歌化纷,绘就和谐调解“新画卷”

黔东南州各县市积极探索,将“民歌普法”深度融入基层社会治理,创新推出“民歌调解”新模式。借助美妙歌声化解矛盾纠纷,以文化之力传递法治温暖。

榕江县别具一格的“民歌法庭”,把苗歌巧妙运用到调解工作中。在审理一起离婚案时,歌师深情唱响《劝歌》,妻子深受触动,当庭撤回诉讼;面对长达13年积怨的邻里纠纷,法官巧用“民歌+典故”,成功化解矛盾,让两家人重归于好。雷山县的“嘎百福调解室”、西江苗寨景区的“美丽・初心调解室”,有机融合非遗文化与司法调解,以歌劝和、以歌释法,实现传统道德与现代法治相辅相成。台江县创作《邻居要和睦》等普法调解苗歌,9个乡镇(街道)组建了11支共135人的苗歌普法、调解队伍,为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注入强劲动力。

以歌普法,奏响法治传播“新乐章”

黔东南州借助“民歌普法”,将法治精神传递到千家万户。榕江县组织编写《依法治国歌》《民法典普法歌》《道路交通安全歌》等一系列普法民歌,并开展巡演活动,让法治精神深入人心。

锦屏县组建“侗歌普法志愿服务队”,以侗歌为载体,创作《歌唱民法典与新生活》,在节庆活动、民俗表演中积极开展普法宣传。台江县组建苗歌苗舞普法演出队,已开展法治文艺巡演27场,受众达万余人,通过演唱普法苗歌、法律知识问答、法治小品等丰富形式,让群众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法律知识。

以歌为翼,点燃赛事普法“新热潮”

在“村超”“村BA”这类极具地方特色的赛事舞台上,黔东南州另辟蹊径,将法治宣传与民族传统文体节目精妙融合,强势拓展民歌普法辐射范围。

台江县瞅准“村BA”总决赛中场休息黄金时段,精心筹备,组织苗族村民登台献唱《家和万事兴》《来唱普法法》等苗歌,激昂的歌声借赛事超高热度,将法治精神精准传递给全国观众。榕江县在“村超”激战正酣时,安排侗族民歌队现场弹唱琵琶歌《民法典——“典”亮美好生活》,欢快的旋律、质朴的歌词,让参赛选手与观赛群众沉浸其中,在轻松愉悦间,法律知识悄然入脑入心。这些创新举措,让法治宣传实现趣味性与实效性双丰收,促使法治理念在大众心中扎根发芽 。

结语

黔东南州通过“民歌+法治”的创新实践,成功搭建起传统文化与现代法治理念沟通的桥梁,让苗侗民歌在新时代的浪潮中重焕生机。这一创举成效显著,不仅促使群众法治观念显著增强,有力提升基层治理效能,更让法律的威严与文化的温情在苗乡侗寨相互交融、熠熠生辉。展望未来,黔东南州将秉持初心,持续深耕法治与文化融合的发展路径,挖掘更多契合本土特色的创新模式。为乡村振兴注入法治动力,为社会稳定筑牢坚实根基,奋力绘就法治黔东南、锦绣黔东南更加和谐稳定、活力迸发的崭新画卷。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