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认证标卖出1万多单,假空调能效标卷土重来……监管呢?

2025-07-02 08:44:00

6月30日,北京日报客户端以《网上“3C标志”披上马甲偷偷卖》为题,反映了网络平台上3C贴纸、3C印章的销售乱象。记者进一步调查发现,诸如中国能效标识、中国环境标志、绿色食品标志等各类需严格检测或审核才能获取的认证标志,都在以极低价格公然售卖,由此暴露出的网络平台监管缺位令消费者担忧。

调查

各类假标志贴纸公然售卖

6月30日,在曝光了多个网络平台售卖3C贴纸、3C印章后,有消费者向北京日报客户端反映,不光有3C标志,还有大量其他认证标志贴纸也在网上售卖。记者搜索发现,中国环境标志、绿色食品标志、中国能效标识等贴纸在多个网络平台上均有销售。这些商家大多为包装厂、贴纸厂、印刷店或百货店,认证标志价格十分便宜,一个中国环境标志只需0.1元,一版90贴的绿色食品标志贴纸只需几元。部分商家的贴纸销量达1万多单。

网购平台出售假中国环境标志贴纸。

作为中国强制性产品认证,3C标志不能通过网购获取。那么其他认证标志可以挂在网上出售吗?“当然不能。”北京京师律师事务所律师张自豪解释说,“中国环境标志是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提出并在国家商标局注册的证明性商标,需由中环联合认证中心认证,该标志具有明确的产品技术要求,对产品的各项指标及检测方法进行了明确的规定,未获得认证的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使用、仿用。绿色食品标志使用申请的审查由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负责。中国能效标识也需要企业提供一系列材料进行备案,其产品应在备案实验室完成能效检测并出具报告。”

“这一类需要经过相关部门、专业机构严格检测或审核才能获得的认证标志不是商品,不能通过网购渠道获得。”张自豪说,自行制作与国家认证标志相同或近似的标志,属于伪造、变造认证标志的违法行为;若认证标志已注册为商标,如中国环境标志,擅自生产销售还涉嫌假冒注册商标及非法制造、销售非法制造的注册商标标识,“这些认证标志的买卖双方均涉嫌违法。”

消费者说:“如今这些贴纸堂而皇之出现在网购平台,这不是为造假大开方便之门吗?”更令消费者担忧的是:网络平台的监管为何会缺位?

网络平台出售各类假标志。

一问

凭啥换个“马甲”就能“复活”

记者注意到,不少商家会对贴纸链接的关键词稍作处理。例如很少有商家直接打出“绿色食品标志贴纸”的字眼,而是稍作改动,变成“绿色食品贴纸”“食品不干胶贴纸定制”“茶叶食品标签”等。“中国环境标志”则常常被改成“绿色环境标签”“家居环保贴”等。

假空调能效标识也换了个“马甲”卷土重来。2024年,多家媒体曝光二手空调翻新造假,当时有媒体指出在网购平台搜索“空调标”便会出现各类假标识,引发网友关注。如今在淘宝搜索“空调标”,已无法看到任何商品信息。可是,只要稍稍改一下关键词,搜索“空调能效标”“能效等级标”等,大量假能效标识就赫然在目。一电商向记者出示了效果图,除了没有二维码,其他造型、内容均十分逼真,连额定制冷量等产品指标、国家标准等都标注得一清二楚,不仔细看很难分辨。另一贴纸电商表示,用户只要提供真实的正品空调能效标识,就能定制包含二维码的假标识,二维码还能扫描。商家称自己这么做“有风险”,显然明知此事不可为。

网络平台上,像这样换“马甲”的商家还有不少。今年6月20日,北京日报客户端以《配音兼职“招转培”坑不少》为题,反映培训机构在网络平台发布配音员招聘信息,实际却诱导消费者高价报名培训课程。暗访过程中,记者发现小红书平台一个名为“和风咨询呀”的账号发布了配音兼职信息。随后,该账号被平台封禁,平台表示该账号确实存在违规行为,已进行处理。

然而记者注意到,另一个名为“秋秋诗”的账号也在发布配音兼职内容。从网络平台上看,这两个账号的身份认证、主体、联系方式等信息均不相同,似乎来自两家不同的培训机构。但两家机构与记者联系时使用的话术几乎一模一样,不仅培训的公开直播课是相同的,连课程讲师都是同一人。显然,这两个账号同属一家培训机构。一个账号被平台封禁后,培训机构仍可以“安然无恙”地用另一个账号继续发布违规内容。截至记者发稿,名为“秋秋诗”的账号才再次因消费者投诉被封。

消费者无奈地说:“屏蔽一个关键词就换一个,封一个账号就用另一个,违规内容能‘复活’,什么时候是个头?”

二问

事后追责怎么总是慢半拍

发现有商家违规出售认证标志贴纸后,记者以消费者身份向平台进行了投诉。很快,被投诉的链接就下架了。但再次搜索相关关键词,仍有大量假贴纸链接。

“这不稀奇。”消费者李女士说,她也向平台投诉过,可平台只会针对具体账号、具体商品进行处理,并不进行全面排查。“投诉的作用微乎其微,仍有大量相同的违规内容充斥在网络平台。”

直播卖卡的监管困局与之相似。2024年北京日报客户端以《直播卖电话卡“坑”下藏玄机》为题反映了抖音直播间以“零元购”“低价大流量”等为噱头售卖电话卡,实际却货不对板,要求高价充值,甚至暗藏隐性消费等问题。报道刊发后平台迅速治理,报道涉及的相关直播间均被封禁。然而近日记者发现,有的账号“死灰复燃”,其直播历史动态显示,自3月26日至5月13日直播32次,直播时长从3小时至12小时不等,主题仍是售卖电话卡。不仅如此,记者以“电话卡”为关键词搜索,仍有大量直播间正在以相同的套路出售电话卡,连套餐内容、宣传话术都与此前调查的无甚差别,仍不断有消费者上当受骗。

消费者说:“我投诉哪个,平台就查哪个。相似的违规内容那么多,不能只靠消费者一个个投诉。通过投诉来监管只是事后追责,永远都慢半拍,有没有更好的监管方式?”

三问

隐匿性违规内容为何难投诉

还有消费者说:“投诉能成功已经实属不易,还有更多隐匿性违规内容,投诉了也没有用。”

就在北京日报客户端报道网络平台“招转培”陷阱后,消费者王女士在小红书平台上对喜播教育直播间“低价引流”“招转培”问题进行了投诉。然而,对于王女士的投诉,平台仅回复称“根据现有信息,无法判定直播间存在违规内容”。王女士说,这一结果她在投诉前就已料到。“因为在平台上直播时,主播没有说任何明显的违禁词,也从来没有明确说过‘招转培’等字眼,只是不断说一些画饼式的描述,向消费者灌输配音行业美好前景、学员可以轻松月入过万等信息,所以投诉时我也拿不出直接证据。”

消费者说,在网络平台上,这种“狡猾”的套路比比皆是。对于“招转培”,网络平台上只有“招”的环节,“转培”则发生在平台之外。一家名为“刚刚配音”的机构在小红书平台通过个人账号发布虚假招聘广告。消费者向平台投诉时,明确提供了与培训机构工作人员的微信聊天截图,但只收到平台“会重点关注,一经核实会进行相应处理”的回复和“脱离平台交易有一定风险,不建议私下交易”的提醒。截至6月30日,该账号仍十分活跃。

消费者说:“只看平台上的招聘信息是看不出问题的。这类培训机构本身就是虚假招聘,当然不会在平台上体现实际培训内容,往往是添加消费者微信后,才逐步引导付费。问题虽出在平台之外,却起于平台的虚假信息,这类问题平台也应监管。”

专家观点

促进网络繁荣与加强治理不冲突

各类认证标志在网上公开售卖且层出不穷,其背后的根源是什么?又该如何监管?记者向市场监管及法律领域的专家进行咨询。

“在我国有资质的认证机构超过1200家,各机构的认证范畴不尽相同。”一位市场监管领域专家分析说,对于产品认证而言,除了3C强制性产品认证外,其他产品认证属于自愿性产品认证。自愿性产品认证又细分为国家统一和企业自定两种。

值得注意的是,对于网上销售自愿性产品认证标志的行为,目前监管部门的确面临缺少罚则的尴尬。《认证证书和认证标志管理办法》虽然明确规定“伪造、冒用、非法买卖认证标志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商品检验法》等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处罚”,但所依照的处罚办法更多是用来约束生产销售企业的。

对于网上违规销售认证标志的行为,市场监管部门虽然可以依据《认证证书和认证标志管理办法》第五条关于禁止伪造、冒用、转让和非法买卖认证证书和认证标志的禁止性规定来约束,但因为缺少罚则,违法成本低,一些违规网店很快改换“马甲”卷土重来。

北京瀛和律师事务所律师陈阳认为,网络平台对在其上发布的图文、视频、直播等各类内容均负有全面审核、监管的责任。目前,网络平台确实存在监管困局。面对海量、复杂且不断变化的网络内容,当前的技术手段难以做到全面、精准、高效的监管。违规内容隐匿化、“擦边”化也增加了平台监管难度。认证标志、直播卖卡、虚假招聘等都属于这一情况。这些内容不再以明显的违法违规形式出现,而是通过巧妙的措辞、隐晦的暗示、复杂的技术手段等方式规避监管。再加上监管责任界定不够清晰明确,平台内部及平台与外部监管机构之间的部分监管职责存在模糊地带,最终导致出现监管空白地带。

然而,这一问题并非无法破解,另一方面的原因更应值得重视。陈阳认为,部分平台过于注重商业利益,自身缺乏足够的监管动力,担心太过严格的监管、惩处会影响商家、广告主的积极性和活跃度,进而影响平台利益。“其实,这种观点恰恰忽略了长远利益。”陈阳说,“如果为了眼前利益,故意给违规内容放水,久而久之,会影响用户的购买决策和使用体验。平台兴盛源于信用高,信用才是流量的根源。平台经济拼的是治理能力,只有消费者在平台上买得安心、买得放心,平台才能走得长远、做大做强。”

陈阳建议,平台应进一步升级监管技术,不断优化监测算法,提高对复杂、隐蔽信息的识别能力;完善平台规则,优化投诉处理流程,定期对用户投诉进行分析总结,针对投诉集中的问题开展专项整治行动。此外,平台应鼓励用户依法举报,建立有效的用户举报奖励机制,充分发挥社会监督的力量。平台还应加强与政府监管部门的合作,借助监管部门的专业经验和执法权力,共同打击违法违规行为。

平台监管的“度”在哪儿?陈阳认为,法律即是“度”。在依法保障用户言论自由和商业活动自由的前提下,平台可以依法制定明确的审核标准和合理的申诉机制,对于可能存在误判的情况,商家也可以依规申诉,从而避免监管过度。“依法加强监管和促进网络繁荣并非对立,对违法违规内容零容忍,才能避免劣币驱逐良币,正规商家、优质内容才能获得更好发展,最终实现消费者、商家、平台三方受益。”陈阳说。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记者:鹿艺佳,景一鸣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