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3-31 19:10:00
《博物馆里的“三月三”》,陶颖 主编, 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
“三月三”,古称上巳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本书以时间为轴,以文物为证,带你近距离触摸中华节庆文化的多彩魅力,解密“三月三”的由来,讲述文物背后的故事,揭示中华民族生存智慧、思想观念、审美情趣,展示中华文化的生生不息。
>>内文选读
紫禁城里的曲水流觞
文/崔月姣(故宫博物院)
故宫博物院收藏有明代黄宸所绘的曲水流觞图卷。黄宸,字景州,自称长啸生,江苏吴江人,擅长画山水及花鸟。画面表现的正是兰亭雅集的盛况,该图前段绘王羲之于亭中观鹅,二童子侍立左右,一童子在屏风后温酒。其后茂林修竹中41名文士列坐于弯曲的溪水两岸,饮酒赋诗,畅叙幽情,完整地再现了东晋永和九年(353)兰亭修禊、曲水流觞的情形。
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清人绘雍正十二月行乐图轴,无款印,按春、夏、秋、冬四季十二个月的顺序排列,是一组表现雍正皇帝日常生活的作品,分别为“正月观灯”“二月踏青”“三月赏桃”“四月流觞”“五月竞舟”“六月纳凉”“七月乞巧”“八月赏月”“九月赏菊”“十月画像”“十一月参禅”“腊月赏雪”。其中一轴描绘暮春时节雍正皇帝在园林中行乐的场景。画面中树木刚刚露出嫩绿色的新芽,远处孩童于树下嬉戏,雍正皇帝坐于画面左侧的屋内抚琴,近处溪水蜿蜒,水流潺潺,侍者将酒杯置于溪水之中,水边文人聚集,三五成群,或倚靠,或举杯,或沉吟,可能也是在追慕那魏晋风流之姿吧。
故宫博物院内的曲水流觞称为“流杯渠”,位于宁寿宫花园的禊赏亭,此亭始建于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是乾隆皇帝取王羲之《兰亭集序》中的“曲水流觞”场景而建造。流杯渠所在地面由石板铺成。造型以中间为对称轴,两侧各有4道弯曲的水槽。水槽全长27米,为“九曲”之形状,弯曲弧度、宽窄随位置的变化不一。
清雍正十二月行乐图轴之“曲水流觞”,纵188.2厘米,横102.2厘米,现收藏于故宫博物院
三月暮春时节,万物欣欣向荣,人们春心荡漾。在《诗经》《论语》等早期典籍的记载中,每逢此时人们会走出家门,流连光景、游戏春色。此外,还有着修禊这样的民间习俗——人们集于水边涤濯祓禊,举行祓除仪式,把一年的灾祸邪祟与尘浊污垢一起荡涤干净。《后汉书·礼仪上》记载:“是月(三月)上巳,官民皆絜(洁)于东流水上,曰洗濯祓除,去宿垢疢,为大絜。”彼时的先民们认为祓除仪式之后,可以阳气布畅,万物讫出。《南齐书》中则明确指出了“祓禊”活动发生在三月初三:“三月三日,清明之节,将修事于水侧,祷祀以祈丰年。”魏晋南北朝时期,上巳时节的临水游乐、修禊活动演变为“曲水流觞”。在《荆楚岁时记》中记载了一则晋武帝与下臣之间关于三月曲水其义何来的问答,最终尚书郎束晳以“昔周公卜成洛邑,因流水以泛酒。故逸诗云:羽觞随波流”和“秦昭王三月上巳置酒河曲,有金人自东而出,奉水心剑曰:令君制有西夏。及秦霸诸侯,乃因其处立为曲水祠”两则典故,以及两汉相沿此习俗,且规模日盛之说,令晋武帝十分满意。不论如何,古老的祈祀活动已经在美酒的催化下,变得越来越诗情画意起来,仪式的意义好像不那么重要了,重要的是人们寄情自然,随性而为的洒脱与自在,曲水流觞更是在文人士大夫阶层留下了数不尽的风流佳话和诗词名篇。
正所谓:“上巳兰亭修禊事,一年春色又杨花。”自王羲之与其好友为修禊之事会于会稽山阴,曲水流觞便成为中国古代文人雅聚的经典范式。苏东坡先生亦有“相将泛曲水,满城争出”之语来形容古时曲水流觞活动的盛况。清代,曲水流觞这样的雅事虽然在民间日渐式微,但却得到了追求文人意趣的帝王推崇,在皇家园林或宫殿中的休憩之所建有流杯亭、流杯渠。
明代黄宸曲水流觞图卷(局部),全卷纵29.8厘米,横252.4厘米,现收藏于故宫博物院
故宫博物院宁寿宫花园中禊赏亭内的“流杯渠”
(上文图片均来源于故宫博物院官网)
融水苗族百鸟衣
文/樊苗苗(广西民族博物馆)
百鸟衣,顾名思义,是由很多种鸟的羽毛缝制而成的服饰。在融水苗族自治县杆洞乡流传着这样一则传说:当地苗寨有一位头领与地方官勾结,时常欺压寨子里的村民,霸占土地和粮食,弄得百姓生活苦不堪言。在一个灾荒之年,由于生活本身就极其艰难,又受到头领的层层压迫,无奈之下一位年轻有为的小伙子组织村民奋起反抗,把头领驱逐出了山寨,而后小伙子带着大家走进大苗山深处打猎采集,度过灾荒,小伙子也被村民推举为“苗王”。小伙子有一个美丽的妻子,她的手艺非常精湛,不仅会在服饰面料上制作精美的蜡染和刺绣图案,还会把打猎得到的各种飞禽的羽毛和采集到的各种植物果实缝缀在服饰上,借以期盼粮食富足,生活更加美好。每到苗族重要的坡会,她就会穿上这样的衣服去跳踩堂舞,婀娜多姿。这样的服饰越来越受到苗族民众的喜欢,逐渐成为苗族坡会中重要的着装式样。过去,百鸟衣曾经是当地苗族女青年在坡会里吹芦笙跳踩堂舞时穿着的服饰。现在,百鸟衣是苗族女青年在各种重要场合的一种着装,成为重要的民族礼服。
苗族百鸟衣被称为穿在身上的“民族史诗”,是苗族文化的重要载体。此套苗族百鸟衣征集于广西柳州市融水苗族自治县杆洞乡,是当地女子在节庆日里的重要服装,主要由对襟短衣、胸兜、百褶裙、羽饰带裙、脚套和绑带组配而成。其中,对襟短衣、百褶裙和脚套主体由黑偏紫红色泽的亮布裁剪缝制而成。亮布是以蓝靛为主要染色原料,在染色工序中进行特殊处理后呈现出“紫黑”“青黑”“亮黑”等光泽效果的特殊面料,是苗、侗、壮等民族在挑选服饰面料中最为常见的选择。通过一身焕发出紫红至黑的亮布色泽,人们即可知穿上此套服装的苗族女子在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用亮布裁制的对襟衣呈直领开襟窄袖式样,两侧开衩,领襟、袖口贴缝宽约5厘米的蓝、绿、黄布底的缠枝花叶纹刺绣花带,领口有一圈绿底对鸟花纹刺绣与紫色锯齿状、粉色花瓣状的布贴绣由内至外依次装饰,与袖身上的蓝布底花鸟纹刺绣、白色锯齿状和粉色花瓣状的布贴绣形成风格和谐统一的整体。不仅如此,后领口对花相望的雌雄双鸟,与袖身右侧同枝站立交谈的双鸟、袖身左侧两鸟的尾部相交,表达的自然交配的形态,不仅是苗族女子对自然的热爱,更隐喻着苗族女子对爱情的期许。配以对襟短衣和裙带身上缝缀的草果羽毛吊坠装饰,透射出苗族百鸟衣的重要功能,即作为苗族人生礼仪中的重要着装,显然苗族百鸟衣与春暖花开、鸟类繁殖的春季息息相关,在春意盎然的“三月三”节日中彰显苗族女子的青春洋溢,以及苗族女子对爱情、家庭、未来美好生活的期盼和祝愿。
融水苗族百鸟衣,现收藏于广西民族博物馆
融水苗族百鸟衣对襟短衣背面
在融水苗族自治县,“三月三”一般持续三至五天。三月初三当日,杆洞乡外出的村民和外嫁的女子,以及几十个村寨的青年男子都会穿上亮布盛装,头插羽毛,参与节日盛会的青年女子则会穿上百鸟衣,头戴银帽,身上佩戴各种银饰,齐聚乡中心的芦笙柱平地上,围绕着芦笙柱形成圆圈。此时小伙们吹芦笙,姑娘们跳踩堂舞,芦笙嘹亮,舞姿蹁跹。百鸟衣在婀娜的姿态中,裙带飘起,羽坠飞扬,苗族女子宛如一只又一只灵动的凤鸟盘旋于芦笙之间,洋溢着春的气息。情投意合的青年男女则在活动后两两相处,于村前、山里、林间相互唱起悠扬的山歌,在生机勃勃的春天里倾诉爱慕之情,以及对家庭、对未来的畅想。
曾经,“三月三”不仅是苗族村民祭祖团圆和走亲访友的节日,更是村寨青年谈情说爱的美好日子;如今,它也是各民族群众同胞共同欢聚一堂、载歌载舞,共享中华民族多彩文化的节日。在融水苗族自治县的“三月三”活动中,外来宾朋可体验热情的苗族人民的拦路酒、吹芦笙迎宾、跳踩堂舞等民俗活动。最引人注目和人们参与度最高的环节,就是各民族同胞在嘹亮的芦笙中,在身穿苗族百鸟衣的苗族女子引领下,大家一起手拉着手围着芦笙柱形成一个大圆圈跳舞。民族团结和谐欢歌在这里被演绎得淋漓尽致。
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三防镇举行“潮聚三月三·和谐在八桂”暨民族团结交流活动,何海晔 摄
原标题:《揭秘文物中的“三月三”》
栏目主编:朱自奋 文字编辑:金久超
来源:作者:崔月姣、樊苗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