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湿才是隐藏的保命键

2025-07-04 07:03:00

本报讯 记者赵燕报道 近日,高温连雨季形成的闷热环境,正在悄然考验着城市居民的心血管健康。沈阳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和平院区心血管一病区主任王帅指出,这种“湿热交加”的特殊气候环境下,一味地追求降低身体温度可能适得其反,科学调节环境湿度和温度才是保护心血管健康的关键所在。

在持续的高温连雨天气里,空气湿度往往超过80%,人体汗液难以正常蒸发,导致核心体温持续升高,刺激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加。此时若长时间处于高温、高湿环境伴随着焦躁,或为降低体温大量饮用冰饮料、冰啤酒,往往会诱发敏感血管发生一过性剧烈收缩、痉挛,严重的冠状动脉痉挛可能危及生命。王帅主任在门诊中发现,近期因胸闷、心悸就诊的患者中,多数都有“环境高低温度频繁变化、冷饮、熬夜、睡眠差等”共同经历。一位52岁的女性患者描述,她在商场购物后立即饮用冰奶茶,不久便感到心口窝压榨样疼痛,住院检查后显示其发生了一过性冠状动脉痉挛。

破解闷热困局需要转变传统降温思路。王帅建议,空调温度应设定在26-28℃之间,空调会自动开启除湿功能。即使平时用空调不习惯的老年人和有基础心血管疾病的人群,环境一旦出现高温伴随着高湿度,此时应该开启空调了。实验证明,当室内湿度从85%降至60%时,受试者的心率会自然下降10-12次/分钟。这是因为适度除湿既保持了正常的汗液蒸发机制,又避免了过度制冷带来的血管应激反应。对于必须频繁进出室内外的人群,建议采取“温度过渡法”:在门厅等过渡区域停留3-5分钟,给血管充分的适应时间。

饮水方式也大有讲究。王帅强调,夏季补水应选择常温或略高于体温的饮品,避免冰镇液体刺激胃肠血管收缩。可自制淡盐陈皮水,既能补充电解质,又能促进微循环。特别要警惕的是夜间防护。夏季凌晨3-6时是心血管意外高发时段,这与夜间至清晨迷走神经与交感神经切换、叠加闷热环境有关。睡前用40℃左右温水泡脚15分钟,既能促进末梢血液循环,又不会因水温过高加重心脏负担。卧室空调建议设定为睡眠模式,空调温度设定在觉得舒适、利于睡眠的最高温度为宜(26℃以上),同时避免空调直吹,配合50%-60%的湿度,既能安眠又护心。

当出现持续15分钟以上胸闷、胸痛,胸骨后压榨感、伴冷汗等症状时,提示可能已发生心肌缺血。此时含服硝酸甘油后即使症状缓解,也必须尽快就医检查。王帅强调:“夏季心脏报警往往来得急、藏得深,及时识别征兆比任何急救措施都重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