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周刊|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要处理好速度和效益的关系

2025-03-31 07:25:00

新重庆-重庆日报 李晓华

不久前,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考察时强调,“处理好速度和效益的关系,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这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经济高质量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和关键。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要处理好速度和效益的关系,推动我国经济发展行稳致远。

辩证看待速度和效益的关系

速度和效益是经济增长的两个方面,二者呈辩证统一关系,相互促进、相互制约。

一般来说,经济增长速度快,说明生产能力强、生产要素供给充裕、产业循环畅通、供需匹配程度高,通过规模的快速扩张能够实现更快的资本积累,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特别是在技术和产业变革时期,在量的增长过程中更有利于科技创新、新兴产业培育壮大,实现新旧动能转换和产业升级,从而实现更有效益的增长。经济效益好,说明生产的产品或服务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受市场欢迎程度高或溢价空间大,因而通常能够实现较高的增长速度。

但是经济增速和经济效益也不是越高越好,二者需要与当前技术水平、生产条件、市场需求相匹配,如果片面追求速度或效益,就会出现问题,发展难以持续。片面追求速度而没有效益,在企业层面,前期投资难以回收,不仅会形成债务问题,而且由于缺少资金进行持续创新,也会造成持续增长的动力不足,影响到未来的增长速度。在产业层面,片面追求速度则会造成产能过剩、恶性竞争的局面。当前,我国一些产业发展中出现的“内卷式”恶性竞争,就是片面追求速度的结果,激烈的价格竞争造成大面积亏损,已经影响到产业的长远发展。因此,片面追求速度、追求经济总量扩张但不重视质量和效益,这样的增长是无法持续的。如果单纯追求效益,在企业层面,可能由于减少了市场开拓、产品开发、效率提高的投资而影响到产品竞争力,造成企业市场份额下降,而市场份额的下降又会影响企业分摊固定成本,进一步削弱企业竞争力,从而使长期效益受到影响。在产业层面,单纯追求经济效益同样会造成对技术创新、产能更新的投资不足,影响到未来的持续增长能力和增长速度。尤其是技术快速迭代的新兴产业,如果技术创新、产能更新投资不足,更容易在竞争中掉队。

速度和效益的统一是高质量发展的要求

高质量发展涉及方方面面,经济高质量发展为中国式现代化构筑坚实的物质基础。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在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必须统筹好提升质量和做大总量的关系,夯实中国式现代化的物质基础”。速度和效益的统一是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的重要呈现形式,经济效益的稳步提高是质的有效提升的重要内容,经济增长速度保持在合理水平是量的合理增长的重要支撑。

保持合理的经济增长速度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要求。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其中一个重要指标就是人均GDP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2024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约合1.35万美元,与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还存在较大差距。稳步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并且到2035年人均GDP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经济增长速度仍然需要保持在合理适度水平。中国式现代化是以人民为中心的现代化,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随着经济发展和收入水平的提高,人民群众不但追求物质生活的满足,而且追求精神需求的满足和自身的全面发展;不但对物质产品的品质要求不断提高,而且要求更加丰富的高质量服务;不但追求人均物质和服务总量的增加,而且对生活环境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高质量发展不仅是生产率与经济效益的提高,而且也包含着绿色低碳等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无论是追求经济增长速度,还是追求经济效益,都需要贯彻新发展理念、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处理好速度和效益关系的关键抓手

处理好速度和效益的关系,必须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提高产业发展质量。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主要表现为结构优化、技术水平提升、全球价值链地位攀升、绿色发展水平提高等方面。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既体现了质量、效益的要求,同时也是竞争力提升的外在表现,能够形成对合理增长速度的有效支撑。新质生产力是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提高产业发展质量的关键抓手在于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主要包括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未来产业布局培育三个方面。

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传统产业是我国经济的主体,在支撑经济增长、吸纳就业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因此,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不能将传统产业等同于落后产能,更不能将传统产业简单地“一退了之”,而是要通过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提高其发展质量、增强其国际竞争力,从而实现速度和效益的统一。通过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发展新质生产力,一是提高产品的质量,通过技术创新、工艺创新,优化产品的外观设计、提高产品的技术性能,满足中高端市场需求;二是提高生产效率,积极采用机器人、人工智能等先进设备和技术替代简单劳动力,以此提高劳动生产率;三是实现链条攀升,即从全球价值链的加工组装环节向产品架构设计、先进零部件制造、品牌营销、增值服务等高附加值环节攀升。在此过程中,要充分利用数字技术、绿色低碳技术等,推动产品向智能化、绿色化转型,更好地迎合市场需求的变化。

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要关注两个方面:一是在国际上技术已经较为成熟但我国还存在较大差距的产业,突出表现在先进材料、重大装备、核心零部件、工业软件等领域。这些领域不仅附加价值高、市场潜力大,而且是我国产业链的短板和卡点,直接关系我国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生产不能进行也就谈不上速度与效益,因此必须花大力气解决这些关键投入的国产替代,在实现“用得上”的基础上不断提高技术水平、增强国际竞争力。二是在世界范围内具有战略性的新兴产业,主要集中在生物医药、智能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等领域。这些产业已经具有相当大的规模,但仍然保持较高增长速度,既是经济增长的新动能,通常又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成为世界各国竞争的焦点。我国已经在数字经济、新能源汽车、光伏组件等领域取得较好的发展成绩,既要将这些优势保持下去,又要在更多领域培育壮大新动能。

前瞻布局培育未来产业。未来产业由前沿技术创新和颠覆性技术突破所推动,虽然当前尚未进入大规模产业化阶段,但是代表着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方向。当前正处于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深入推进期,颠覆性技术不断涌现,并不断催生新产品、新模式、新业态。由于基础研究向产业转化的周期缩短,科技和产业竞争前移,如果不能提前布局未来产业,则可能在颠覆性技术进入大规模产业化阶段后,面临在技术专利、隐性知识、人才、数据、供应链体系等方面的壁垒。因此,世界主要国家纷纷对新一代人工智能、量子科技、氢能、脑机接口、深海深空深地等领域加大科技投入,推动新技术工程化产业化。我国已经具备了较好的科技与产业基础和经济实力,具备了支持未来产业发展的条件与能力,需要高度重视未来产业的前瞻布局。

处理好速度与效益的关系需要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处理好速度与效益关系的关键抓手是促进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而新质生产力具有不同于传统生产力的特征与发展规律。例如,前沿技术的突破、新技术产业化过程中主导技术路线的形成、商业模式的创新、应用场景的开发等都具有很高的不确定性;新技术的开发与产业化投资大、风险高、投资回报期长。成熟的、确定性高的产业,其体制机制和产业政策与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规律存在很多不适应的地方。因此,要按照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部署,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推动体制机制改革和产业政策转型,促进生产要素向新质生产力聚集。要鼓励科学家在未知领域进行探索,加快前沿技术的突破与颠覆性技术的涌现;要支持科技创业,推动应用场景与新产品新模式新业态创新,加快颠覆性技术的产业转化;要促进耐心资本的发展,加强对市场应用的支持,加快新兴产业做大做强;要促进数据要素等新型生产要素的流通、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应用,加快传统产业的焕新与提质增效。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式现代化研究院研究员,本文为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创新项目:2024YZDJ005成果)

相关文章